名稱來歷
故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公里,周長6公里,面積約234平方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當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隨處可見一些古代瓦礫、陶片和磚塊等。當地民眾稱此處為季王城。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 “厘公元年,以汶陽、封季友”。這座古城原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姬姓封國的國都。《沂州志·藩封志》載:“費阝國,姬姓,伯爵,文武之後,春秋時去‘阝’為費。”後被魯國吞併,成為魯國大夫季孫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魯桓公季子,即魯桓公最小的兒子,魯莊公弟,名友,號成季,故稱季友,又稱公孫友”。這就是季王城的來歷。
古城簡介
故城北半部是一座起狀的小嶺,據傳系當年統治者屯積兵馬的地方。嶺前有一眼古井。系春秋時季桓子所挖,季恆子,即季平子之子。古井遺址旁立有東西兩幢清代石碑,東邊一幢系乾隆甲申冬月費縣知事駱大俊所立,上刻“季桓子井”;西邊一幢是嘉慶戊辰九月二十八日督糧道孫星衍和費縣知縣郭志清同立,碑文系“季桓子得羊賁 羊出井”隸書,古樸典雅。據考該古井系季友的六世孫季孫斯,即季桓子所挖。相傳掘此井時,挖出一怪物。羊不象羊,狗不象狗,當時誰也不識是何物,季桓子便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這叫羊賁 羊。據《國語·魯下》記載:“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蟲兩 ;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羊賁 羊。”此怪物便叫羊賁 羊。羊,古書亦記作土賁 羊,或作羊。唐楊盈川集四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碑:“季桓子羊之井,推木石之禎祥。”
古遺址偏北,東西橫亘一片丘陵,將古遺址分為大小兩塊。南部地片較大,寬闊平坦;北部高低起伏,當地民眾一般習 慣地稱故城北部為兵馬城。這裡北眺蒙山,巍峨峻峭,逶迤起伏;東望浚河,碧波蕩漾,滔滔北去;四周古城牆遺蹟蜿蜒於嶺邊河旁,氣勢十分壯觀,2600多年前,魯國風雲人物季友曾在這裡執掌大權,左右魯國局勢。
古城歷史
季孫氏生活在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他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為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他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爭取了民眾,擴大了土地。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他為了壯大自己,勵精圖治,"妾不衣帛,馬不食粟",節約財力用以招攬人才。所以,他擁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的民眾,並擁有私人武裝"甲七千",即7000多人的私家武裝,其力量超過了當時魯國國君。於是,他聯合叔孫氏、孟孫氏與以國君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公室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因他們同屬魯桓公之後,歷史上通稱"三桓"。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軍,使魯國舊有二軍變為三軍,便三家(孟孫、叔孫、季孫)各征其一,三分公室,並擁立魯昭公。昭公5年(公元前537年),季孫氏又改為二軍,加之叔孫氏、孟孫氏,即是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2份。並把公室的軍賦搶光。從此,魯國人民只向季、孟、叔三家納稅,然後三家再向公室進貢。
魯莊公死後,季友力挽狂瀾,一舉剷除了禍國殃民的慶父,穩定政局,又打敗莒師,立了大功,僖公封汶陽之田及費邑給季友,為魯國上卿,從此專國政,其後季友的後世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康子等繼統治費邑,執掌魯國,並一度自立費國,直至公元前250被楚國吞滅。西漢初年置費縣又成縣治所,東漢時又一度為侯國,直到魏孝文帝太和20年(公元496年)費治南遷,才廢為故城。
故城自西周起後是姬姓封國、季氏封邑、費縣縣治、到費治南遷,長達千年。從故城遺址規模,可推測當年宏偉壯觀的城郭,富麗堂皇的宮殿,鱗次櫛比的店堂和車水馬龍的市井繁華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費城古遺址北部的土層中曾先後挖掘出劍、戟箭簇等多種古代兵器,古遺址西南部靠近寧國莊一帶出土過鐫有“子秋萬歲”篆體字的漢代瓦當,古城村一帶是古代的墓葬區,先後出土過馬骨、銅車和各種玉器,小月河以南是古代居民區,出土的有漢代“無耳灰陶罐”、貨幣以及各種裝飾品。些文物花紋印模清晰,線條抽象,色調明快,記錄著古代傳統文化的淵源和發達程度,工藝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古遺址西面原有鄪城湖,與故城毗鄰。今已毫無痕跡,僅“水湖”村名,可以證明它在歷史上的存在。
乾隆題詩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二十七日,高宗弘曆南巡,途經費縣,曾題詩一首,名曰《鄪城覽古》:
季氏初頒邑,南遺乃築城。
庶幾仆文出,不改井恆成。
無度卑公室,有權擅上卿。
名言思史墨,宜慎器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