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紿箕

鄧紿箕

鄧紿箕1896年8月17日生於龍巖縣(今新羅區)東肖區泉井村。 鄧子恢於1913年考入龍巖中學堂就讀,受到辛亥革命影響,接受了孫中山的救國思想。1915年秋加入中華革命黨,開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7年 3月,考取公費留日,到東京留學一年多時間,因貧病交加而輟學回國,後到江西省崇義縣傑壩圩堂兄開辦的慶昌和店當店員。五四運動後,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1926年秋,北伐軍挺進贛南,解放崇義縣,在傑壩圩成立國民黨(左派)區黨部,鄧子恢任常務委員。同年12月,在大革命的風暴中,於崇義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冬,任中共龍巖縣委宣傳部長。1928年3月4日,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福建臨時省委決議,參與領導龍巖後田暴動,建立7閩西第一支農民游擊隊,開始了創建閩西蘇區的鬥爭。1928年4月,任中共上杭縣委宣傳部長,深入蚊洋一帶,協助當地領導人發動蛟洋農民暴動。6月底永定暴動後,建議暴動隊伍撤離縣城,到農村開展土地革命。他與張鼎丞一起,領導分田鬥爭,創造了漠南分田經驗,並擔任紅軍營黨代表。7月中共閩西特委成立,擔任宣傳部長,並任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兼任紅七軍第五十七團黨代表。1929年 3月任中共閩西特委書記,領導地方武裝,配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入閩作戰。同年6月紅四軍h打龍巖城後,任龍巖縣革命委員會主席。7月在毛澤東指導下,主持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確定7閩西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割據的總路線,並當選為中共閩西特委書記。 1930年 3月 18日主持召開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並當選為主席,領導閩西人民鞏固發展了閩西革命根據地。
193年7月8日,因抵制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錯誤,被免去特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等職務,調離閩西,以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巡視員名義,派往閩中、閩東、閩南等地開展白區工作。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長,併兼任代理土地部長。 1933年又兼任國民經濟部長。他親自主持制定和頒布7一系列中央蘇區財政稅收的政策和法令,對統一中央蘇區財政、鞏固土地革命勝利成果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後曾受到“左”傾教條主義者的錯誤批判,降職為中央財政部副部長兼沒收徵發局工作。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鄧子恢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 1935年4月回到閩西,組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先後任宣傳、財政兼民運部長,副主席兼財政部長,同張鼎丞、譚震林、方方等一起,領導民眾開展游擊戰爭,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遵照中共中央的方針,經過艱苦、複雜的鬥爭,同閩西國民黨當局達成和談協定,實現了閩西南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8年1月 6日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 3月 1日,率領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抵達皖南後,兼任民運部長,負責領導皖南抗日民眾運動。參與了新四軍的整編、擴建工作。1939年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開展皖東故後游擊戰爭。1940年春,在粉碎蔣介石第一次反共高潮鬥爭中,率部取得半塔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此後,在劉少奇的領導下,擔負起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全部地方工作的重任,在津浦路兩側廣大地區任命712個縣長,在各縣建立起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隨後,當選為津浦路東人民抗日聯防辦事處主任和參議會議長。在1940年4至6月中,建立和發展了淮南敵後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軍部,先後任軍部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第四師政委兼淮北區黨委書記,和四師師長彭雪楓一起,堅持並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中分局。鄧子恢為書記兼華中軍區政委。根據中央指示,他一面將華中各部隊整編為華中野戰軍,以內線作戰迎擊國民黨軍的進犯一面積極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與複查,創造了“中間不動兩頭平”的土改經驗,開創了華中與山東、渤海地區土改新局面。1946年10月後,參與組織了漣水戰役,12月參與組織了宿北戰役,此後轉入山東作戰。1947年7月下旬,與張雲逸等轉移到渤海地區,組成華東局工委,以鄧子恢為負責人。1948年5月9日,任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委,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領導中原財經工作走入正軌。擔負了淮海戰役的後勤及支前工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8年冬率中原局機關進駐開封。此後,當選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領導了剿匪反霸、減租減稅為中心的民眾運動,鞏固了中原解放區。
1949年5月12日,任華中局第三書記、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後改為中南軍區)第二政委。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同年12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中南行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南局工作,領導中南地區人民出色地完成7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等項艱巨任務。他在這一時期的光輝業績,特別是在農村土地改革和民眾工作方面的獨特創造,受到黨中央的充分肯定。
1952年 10月,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 1954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主要負責領導農村工作,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道路傾注了畢生精力。在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實事求是地提出要“從小農經濟的現狀出發”,也就是從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現狀出發,堅定不移地實行黨中央確定的自願互利、穩步前進的發展方針。在隨後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的偏差時,提出了一系列調整經營體制的意見,主張建立包括包產到戶在內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然而這些正確主張,在當時卻一再被斥為“右傾”、“小腳女人走路’、‘劃單幹民”,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出於一個共產黨人的責任感,始終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深入調查研究,向黨中央直抒己見,從不考慮個人得失。
1965年1月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分管計委財經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嚴重迫害,處逆境而不消沉,處困境而思奮進,始終顧全大局,堅持原則,同他們講行7%決的鬥爭。1972年12月10日,由於政治上長期受迫害和歧視,因病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 9日,中共中央為鄧子恢平反,恢復名譽。
鄧子恢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卓越的農民運動和農村工作專家。鄧子恢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受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崇高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