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尼茲

鄧尼茲

卡爾·鄧尼茨 德語:Karl Dönitz,(1891 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指揮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潛艇艦隊總司令,之後又成為納粹德國海軍總司令,也是“狼群戰術”最早的使用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鄧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令,成為納粹德國聯邦大總統和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出任此職位約 20多天,之後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卡爾·鄧尼茨於1891年9月16日生於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Grünau),有一個兄長,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父親埃美爾·鄧尼茨(Emil Dönitz)為一座工廠的工程師,在鄧尼茨4歲時母親安娜·拜爾(Anna Beyer)過世。

人物生平

1910年,鄧尼茨應徵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Kaiserliche Marine),於4月4日成為了海軍軍校學生,1911年4月15日,晉升為海軍見習軍官,在海拉號巡洋艦(Hertha)上服役一年。在1912年秋季鄧尼茨被委任為布雷斯勞號巡洋艦(Breslau)的海軍代理少尉。1909年參加德國海軍,畢業於基爾海軍學校,1916年起在潛艇部隊服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雷斯勞號(Breslau)和戈本號(Goeben)賣給了鄂圖曼帝國,分別改名為米迪里號(Midilli)和嚴君塞立姆號(Yavuz Sultan Selim),而鄧尼茨跟著米迪里號參與對俄國的戰鬥,累積實戰經驗。1916年3月22日鄧尼茨晉升為中尉,之後又被派往加里波底作為飛機觀察員,鄧尼茨在5月時和德國軍官女兒茵戈波·韋伯(Ingeborg Weber)結婚。同年10月,鄧尼茨轉入德國海軍潛艇部隊,1918年作為潛艇U-39的值更軍官,於1917年2月至10月在海上巡弋作戰,表現優良。1918年2月,擔任潛艇UC-25的艇長,擊沉5艘運輸船,獲得騎士十字勳章(Ritterkreuz);7月,又擔任UB-68潛艇的艇長,在10月4日時襲擊英國的地中海商船團時,被護航艦重創了潛艇,之後在英國約克郡被俘了10個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結束,但1919年7月鄧尼茨才被釋放,他留在英國,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國,再次加入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之下,德國僅能擁有規模非常小的海軍,不能擁有潛艇,且海軍人員僅能1500人,而鄧尼茨以中尉的身份作為魏瑪共和國國家海軍中的T-157魚雷艇艇長,在同年11月1日,晉升為海軍少校。在1933年9月1日,鄧尼茨晉升中校,在1934年9月出任指揮艾姆登號輕巡洋艦。在1935年德國和英國簽署英德海軍協定後,德國已能擁有潛艇部隊。1935年10月鄧尼茨回到潛艇部隊中服役,並晉升上校;同年,魏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被改名為“戰爭海軍”。

海軍理念

潛艇戰術

鄧尼茨自回國後傾心研究潛艇戰術,利用一次大戰的經驗和在戰間期與外國合作,私下發展研究潛艇和訓練潛艇人員,復甦德國潛艇力量。 當時的德國海軍學說建立在美國軍事家阿爾弗雷德·馬漢的理念上,主張結合潛艇和水面艦一起打擊敵人艦隊。到了1937年11月,鄧尼茨開始相信,大規模的通商破壞戰(即“破交戰”)是可行的,特別是對德國海軍的主要對手—英國皇家海軍,他認為必須將德國海軍的艦隊形式從水面艦改成潛艇,戰略是主張攻擊於相對於戰鬥艦隊安全許多的商船船隊。他指出,英國本土所需的物資絕大多數都是仰賴於外海殖民地運回本土(英國每年消耗的物資中,石油的75%、鐵礦石的88%、銅的95%、鉛的99%、小麥的89%、肉類的84%和食油的93%都依賴進口,每年的海運物資總量超過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英國運輸船多達2500艘),戰略物資仰賴通商船隊,打擊它們能使英國迫於投降,他認為能以300艘的U艇VII型所組成的潛艇艦隊在戰爭里打敗英國。

狼群戰術

鄧尼茨回想起他在一次大戰中所得到的經驗和想法,當時他以單艘的潛艇去襲擊護航船隊,此舉是非常危險的;鄧尼茨就以“多艘潛艇集結起來攻擊船隊”為核心概念,創立出“狼群戰術”(狼群戰術是英國的稱法,德國是稱作“集結戰術”),以壓倒性的力量打擊船隊,於是鄧尼茨開始在海軍中提倡建設潛艇艦隊。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要執行狼群戰術,以德國有限的無線電能力十分困難。在兩次大戰期間,德國開發了特高頻發射器,使得他們的無線電反干擾能力提升許多,而一戰後發明的恩尼格瑪密碼機使得防竊密能力加強。鄧尼茨還採用了威廉·馬紹爾的想法,讓潛艇處於非常接近水平面的位置和夜間發動攻擊,此一策略使得潛艇的無法被聲納所偵測到。

當時很多人,包括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不贊同鄧尼茨的想法。他和雷德爾不斷爭取海軍內部的資金,也同時競爭希特勒的政治交友圈,特別是和赫爾曼·戈林。

由於戰爭海軍的水面艦軍力遠低於英國皇家海軍;雷德爾認為,只要和英國有戰爭,不久就會毀掉他的整隻艦隊,當聽到宣戰訊息後,他說道:“現在,水面艦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現出它們懂得如何英勇赴死。”。雷德爾對戰爭的希望全寄托在水面艦建造計畫—Z計畫中,這將大幅提升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力量,有效對抗皇家海軍。然而Z計畫直到計畫里預定的1945年都未完成。相比之下,在鄧尼茨新的戰術中就沒有如此不穩定的因素和繁雜的飛行人員訓練計畫。與和皇家海軍比較起來相對弱勢的德國水面艦隊比較,一旦戰爭爆發,潛艇戰必是德國海軍唯一的選擇。1939年1月28日,鄧尼茨晉升為海軍準將和潛艇指揮官。

潛艇戰

戰爭被俘

從開始在潛艇部隊服役起他就始終關注潛艇的發展,潛心鑽研潛艇作戰戰術,特別是被俘後,更是反覆思考潛艇作戰的經驗教訓,並最終摸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潛艇建設和作戰理論。1935年10月,卡爾暦沾鄧尼茲晉升為海軍上校,並出任德國海軍自一次大戰戰敗以來組建的第一支潛艇支隊“韋迪根”支隊司令,次年晉升為海軍準將,升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

發現捷徑

他敏銳發現了改變德國海軍極其不利的海洋態勢的捷徑,即將潛艇的使用提高到戰略高度,因為德國海軍戰時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切斷其海上交通線,而德國那先天不足的地理位置,使水面艦艇只有越過強大的英國海軍和航空兵層層阻截才能進入大西洋,遂行破交任務,一旦在作戰中負傷受損,還必須經過漫長而危險的航程才能返回本土,可謂困難重重。

完善戰術

反觀潛艇,可以憑藉其水下航行的優勢,安全往返於本土和大西洋,即便英國海軍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權,潛艇仍能發揮其作用,打擊運輸船隊,所以潛艇是對付英國海軍最有效的。他還提出了“噸位戰”思想,英國是個島國,其經濟完全依賴海上貿易和運輸,英國每年消耗的物資中,石油的75%、鐵礦石的88%、銅的95%、鉛的99%、小麥的89%、肉類的84%和食油的93%都依賴進口,每年的海運物資總量超過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英國運輸船多達2500艘!只要擊沉儘可能多的英國運輸船,使英國運輸船的噸位損失超過其新建船舶的噸位,就能最有效地打擊英國的戰時經濟,而且要使潛艇的損失儘可能小,其核心思想就是避開英國護航力量強大的海域,尋找其護航力量薄弱的海域實施破交,一句話而言,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收穫。根據鄧尼茲的研究分析,到達到徹底癱瘓英國海上運輸的戰略目標,潛艇部隊每月擊沉的噸位必須到達到70萬噸。

戰術上,鄧尼茲悉心研究了聲納、魚雷等武器裝備的性能,決定徹底屏棄傳統的單艇晝間潛航狀態下的遠距離魚雷攻擊戰術,採取多艇集群,夜間水面狀態近距離魚雷攻擊。這是因為潛艇在夜間水面狀態航行時,聲納是難以發現的,近距離攻擊又能確保較高的命中率。

戰略思想

鄧尼茲並根據他的這一戰略思想,提出了建立300艘潛艇規模的具體要求,但直到戰爭爆發前的1939年9月,他才總共擁有57艘潛艇,其中只有22艘是適宜遠洋作戰的大型潛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點兵力,只夠刺一下英國人!”但他仍指揮這點兵力,投入了戰爭!

戰術實踐

多艇集群攻擊,則是鄧尼茲的發明,當時潛艇由於受通訊保障的制約通常是單艇獨立作戰,鄧尼茲認為多艇集群攻擊與單艇相比,既可以提高發現目標的機率,又可以提高攻擊成功率。具體作法是以數艘或十數艘,甚至數十艘潛艇組成艇群,以20至30海裡間隔成一字橫亘在敵方運輸船隊可能經過的航線上,一旦一艘潛艇發現目標,立即報告設在岸上的指揮部,指揮部再迅速通知其他潛艇,白天搶占有利攻擊陣位,天黑後則以水面狀態實施近距離魚雷攻擊,天亮前停止攻擊,全速搶占下一個有利陣位,等待次日天黑後再次實施攻擊,直至將運輸船隊消滅。這一戰術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鄧尼茲形象地稱為“狼群戰術”,這一戰術的基本原則按照鄧尼茲的解釋就是在必要的地點、必要的時間儘可能集中最多數量的潛艇,該戰術的關鍵是解決指揮和通訊上的困難,為此鄧尼茲積極組織部隊在大西洋、波羅的海、北海等海域進行實踐性演練,並親自與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技術難題,終於克服了諸多困難,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驗證,使德國潛艇部隊逐漸掌握了這一戰術。

司令元帥

1943年1月,鄧尼茨接替埃里希·雷德爾擔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雷德爾辭職的原因主要是和希特勒對水面艦之間的爭論,希特勒在巴倫支海海戰的失敗後,認為水面艦隊不值得保留,要求拆毀所有艦隊,雷德爾只好請辭,而鄧尼茨則說服了希特勒保留艦隊,但停止建造。它將水面艦艦隊用以存在艦隊,影響盟軍的部署。自1943年中旬以來,鄧尼茨的潛艇損失並沒有隨著他的晉升而減少。他的副手艾伯哈特·戈德(Eberhard Godt)接替他作為潛艇艦隊總司令,也無力扭轉局勢,只能放棄狼群戰術,而改以單艘巡弋的戰術。

新接班人

鄧尼茲 鄧尼茲

1945年4月20日,鄧尼茨被任命為德國北方部隊和民防司令。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根據他最後的遺言,希特勒將赫爾曼·戈林和海因里希·希姆萊從納粹黨里開除、撤去它們所有權力,並任命鄧尼茨為他的繼承者,作為帝國聯邦大總統(並非元首)和德意志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而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成為政府首腦和德國總理。希特勒認為,德國陸軍(因為沒有執行希特勒“戰到最後一人”的命令)、空軍(空軍總司令戈林和盟軍私下談和)和黨衛軍(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也和盟軍私下接觸,黨衛軍上將的費力克斯·史坦那(Felix Steiner)又不執行希特勒的攻擊命令)都背叛了他,只有海軍能信任。5月1日,戈培爾自殺,鄧尼茨成為即將崩潰的第三帝國唯一代表,並試圖組成新政府鄧尼茨在第三帝國東部即將被紅軍攻進時,擬定並實行了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漢尼拔行動(Operation Hannibal),搶救了200萬平民與30萬士兵至西方,並希望和西方達成單方面的停戰,但遭到盟軍總司令艾森豪拒絕。

審判服刑

當戰爭結束時,鄧尼茨以戰俘的身份被同盟國所拘留,他在紐倫堡審判中被指控為戰犯,主要在三個方面:

反和平密謀罪 侵略計畫、實行罪 戰爭罪 審判過程中,鄧尼茨的辯護者證明他並未參與戰爭的發動計畫,因此第一項罪名起訴後被判無罪。但因為另外兩項皆為成立,且被指控於1939年的下達戰爭令第154號,發動無限制潛艇戰(後來沒有正式列入他的判決中),鄧尼茨最後被判處十年監禁。在審訊期間,美國軍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Gustave Gilbert),被允許研究在紐倫堡審判中犯有戰爭罪的納粹領導人,在德國版的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測驗中,鄧尼茨有138分,為所有納粹領導者中的第三高者。 當他在西柏林的施潘道監獄(Spandau Prison)中服刑時,經常鍛鏈身體和持續讀書,獄卒稱他作“獅子”(Der Löwe),被視為一名危險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