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唐僖宗時(873--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緒入閩;初任福州侯官縣,繼為崇安鎮將,後為劍州路將軍。
鄧光布身高八尺四寸(註明:唐代,一尺合今30.7cm ;)豐頤廣額,虎背龍腰,性沉密寡言,勇略絕眾,豪俠交海內知名士。先是秦兼併,建閩中郡。漢武徙閩人於江淮間,遂虛其地。光布偕中原八姓隨王氏入閩(八姓者:羅石、曹朋、胡運平、李是、何如、陳某、盧某、鄧居一;又雲十六姓,未詳孰是)。時唐季不竟,草寇四發,戎毒於遠邇。鄧光布視沙邑,以舊址難於固守,中和四年(884年),與汀州司錄參軍攝沙縣事曹朋商議,將縣治從古縣徙至楊篢坂(現縣政府所在地),邑安而興,民皆德之,與曹朋同被民間尊奉為“開縣始祖”。後外寇犯境,將軍率部御之。初,邑人感念將軍功績,設其靈牌於縣衙祭祀。宋宣和五年(1123年)追封為靈衛候,為便民祭,建祠水南。宋、元朝廷先後賜贈"武顯八閩”和“威鎮閩邦”二匾,赫赫顯祠。
鄧氏入閩始祖鄧光布
據《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記載:南陽郡鄧氏得姓第47世祖為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的高密侯鄧禹(字仲華)。鄧禹一脈傳至第29世鄧靜。鄧靜有4個兒子,分別叫光布、光天、光化、光日。四兄弟約在唐末分別從老家河南省固始縣徙遷南下,“一子分過南紅州;一子分過撫州;一子分過留州赤水縣;一子分過南劍州沙縣馬坑荊山。”
鄧光布(?-878年)是鄧靜的長子,字明遠,唐乾符元年(874年)出任崇安鎮將,駐守沙縣。
乾符年間,戰事烽起,社會動盪不已。鄧光布作為一方的軍事首腦從地方安全考慮,便與當時的汀州司錄兼攝沙縣事曹朋商議將縣治從琅口古縣遷到鳳林崗楊篢坂(即今鳳崗鎮),這樣可以據險固守,使百姓免遭土寇屠戮。
乾符五年,山東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率領十多萬農民起義軍,轉戰淮南,再渡江進攻虔(江西省贛州市)、吉(江西吉安市)、饒(江西波陽縣)、信(江西上饒)等州。唐王朝任命高駢為鎮海節度使(時治潤州,今鎮江市),負責率軍阻擊、鎮壓起義軍。黃巢大軍被迫轉入浙東。起義軍進入浙東後,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自衢州至建州,開仙霞嶺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黃巢軍主力沿衢州直插建州(即今建甌)後,繼續南下直抵南平、沙縣。起義軍一路摧枯拉朽,打敗唐朝的各地方武裝。唐朝廷急忙通令全國鄉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擋農民起義軍入境。
宋宣和五年(1123年),鄧光布被追封為靈衛侯,並在位於沙縣城關水南的鳳凰山下修建祠堂;因此,鄧光布祠堂又稱靈衛侯鄧公祠。
據《三元鄧氏族譜》記載:鄧光布有兩個兒子。長子鄧頊襲任舅舅羅石的職務,任建州將軍。次子鄧舜襲職為劍州將軍。他率部屬和族人在歸仁里(今三元區荊東)田獵,併購置宅屋,安居樂業。經世代繁衍,鄧氏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鄧姓都尊鄧光布為入閩始祖。
人物家庭
鄧光布生二子:長子鄧頊以舅氏劍州路舊將羅石卒襲職,改封建州路將軍[註:元代始設“路”的建制,舊譜有誤]。次子鄧舜率部屬於荊東(古名歸仁里)田獵,始治宅屋。
入閩鄧氏第7世(鄧舜一支)分別遷三元區莘口、沙溪洋等地。
入閩第8世祖鄧克諧(969~1033年)於北宋期間辟薦特奏進士,遷大理評事官居銀青光祿大夫;景德四年(1007年)進大司馬上柱國,賜章服金魚帶歸第;葬於荊東。鄧克諧生八子皆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鄧氏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說。《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清楚地記載了這八房的播遷:“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黃竹坑、長源、羅地、杜水、坑源、碓源、鄭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龍巖縣,九鵬住貢川發口;四房分鄭溪源;五房分25都;余,荊山各房。”其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四川、香港、台灣及海外各地,故荊東有入閩鄧氏發祥地的說法。
附:
將軍祠始建於宋。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裔鄧焜聚族重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後裔文修、天羽等再度重修。占地面積732.5平方米,建築面積509.6平方米。由上下兩幢各五開間建築組成,上堂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開間,面闊23米,進深33米,梁架結構為抬梁穿斗並存。建築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堅固,雕樑畫棟,古樸典雅,保存較完整。1996年因205國道改建,使將軍祠低於路面三米多,為保護古祠,散居八閩及海內外鄧氏後裔積極籌資,作搶救性重修,由原址向東移十三米,南移七米,墊基高二點九米,上堂按原坐現兼己坐向:下堂因需與國道平行,按原方位偏移二分,在不改變建築原貌的原則下進行遷移修建。保存了將軍祠的古建築風貌。是入閩鄧氏後裔尋宗認祖之根。
歷史考證
1992年第六次重修的《三元鄧氏家譜》認為,鄧光布是隨王緒入閩。《家譜》載鄧光布入閩有兩處:
一是三元後路鄧氏金房第36世孫鄧焜自撰的“家譜自序”中說:“布原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人,於唐末僖宗時,偕八姓隨節度使王緒入閩。緒卒,王潮之第三弟王審知為閩越節度使,封布為崇安鎮將;迨梁太祖篡唐,封審知為閩越王,而審知乃改布為劍州路將軍。巡視沙邑,與浙寇斗,為流矢所中,沒於油皇枋洛溪橋頭。”
二是“靈衛侯南津公傳”中載:鄧光布“唐僖宗時,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緒入閩;初為福州侯官縣,繼為崇安鎮將,後為劍州路將軍。”雖然兩處敘述入閩時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入閩時間都一致,認為是“隨王緒入閩”。王緒入閩時間,
《閩國史事編年王潮篇》載:王潮、王審知兄弟是“中和五年(885年)正月,隨緒入閩。”也就是說,《鄧氏家譜》認為鄧光布入閩時間是中和五年(885年)。
《三山志》載:“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江左衣冠士族入閩者八姓:陳、林、鄭、黃、詹、邱、何、胡是也。”
《三明史略》一書記載:第一次是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官兵及家眷入閩,征剿泉潮間畲族“嘯亂”。隨同陳氏父子入閩的有8000官兵(及58個姓氏);至景龍三年(715年)才剿滅“獠蠻”。之後,陳氏官兵留守漳浦一帶,“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第二次是唐大順三年(893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進軍福建後,共有3萬餘官兵民吏及36姓氏定居閩地。
《閩中錄王潮別傳》載:“光啟元年(885年)正月,宗權責租稅於緒。緒不能繼,宗權欲發兵擊之。緒懼,悉舉光、壽二州兵以劉行全為前鋒,轉掠江、洪、虔州,入臨汀,陷漳浦。”
《三山志》有同樣的記載:“王姓劉氏,諱行全,唐末事其妻兄王緒為將。緒為宗權所逼,拔其軍南徙,以王為先鋒。至漳州,緒忌而殺之。忠懿有國,悼其死非罪,為立廟州北,乾寧四年(897年)奏封武寧侯。”劉行全是舉家隨王緒入閩的,隨同在軍中效力的還有其弟德全、待全。隨同王緒入閩的還有一位在歷史上頗有名氣的將領鄒勇夫。
《八閩通志》載:“鄒勇夫,固始人,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及審知王閩,勇夫為陳大義,奉梁正朔。時南唐有並閩意,而歸化鎮適當要衝,審知遣勇夫鎮遏之。”如果鄧光布也是同王緒入閩,又與劉行全、鄒勇夫同為軍中效力,以劉、鄒兩人在軍中的地位以及又同是固始人,八姓中不可能不列。而《鄧氏家譜》中所例“八姓”恰恰沒有他們,可見鄧光布與他們並非同時入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