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3年9月—1987年6月,在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7年7月—1989年8月,在資源中學從事教學工作。
1989年9月—1992年6月,在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習,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是《明代庶吉士制度研究》。
1992年7月—2002年4月,在桂林市文博系統工作。
2002年5月至今在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工作。2011年6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明清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明清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科舉制度。
主要貢獻
1、翰林院庶吉士制度方面:
翰林院庶吉士制度是對明清兩代產生重要影響的制度,明清兩代有影響力的內閣大學士基本由庶吉士出身。本人對這一制度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和突破。
《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一文,是目前國內發表的十幾篇有關庶吉士的論文中引用次數最多的一篇。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50萬字),是首篇研究庶吉士制度方面的博士論文,做得非常深入、紮實。該論文獲得導師、評審專家、答辯委員的一致好評。
2、科舉制度方面:
清代科舉制度發展完善的最突出表現是確立了科舉覆試製度和創立了翻譯科。目前本人在這兩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包括港台地區)領先位置。
(1)科舉覆試製度:
《清代鄉試覆試考論》(《清史論叢》2010年號)一文奠定了在研究清代科舉覆試製度上的地位,《清代翻譯鄉會試覆試製度研究》(《歷史檔案》2011年第2期)一文,是首篇對翻譯科覆試製度進行探討的論文。
(2)翻譯科:
本人目前發表有關翻譯科方面的論文共三篇,其中《清代翻譯科考論》(《石家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一文,對翻譯科進行較全面、系統的研究。翻譯科的對象是八旗士子。翻譯科不僅考滿漢翻譯,也考寫作水平。
此外,《清代進士人數補考》(《清史論叢》2011年號)一文,考證嚴謹,也是研究清代科舉的一篇力作。
獲獎記錄
此文獲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獎論文類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