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鄂豫邊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和6月,李先念、陳少敏分別率部進入鄂豫邊區,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委,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同年11月成立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並將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陳少敏代理書記,李先念任司令員,朱治理任政委。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隨後第五師又開闢了鄂東、鄂皖邊、鄂南抗日根據地。1944年又挺進豫南、豫中,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同年10月,中共鄂豫邊區委改稱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並成立鄂豫皖湘贛軍區。1945年8月,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抵湖南洞庭湖畔的廣大區域,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轄7個專區和39個縣級政權,人口1 000餘萬。
相關詞條
-
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闢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
-
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立了...
中國 政權政策 -
鄂豫皖邊抗日民主根據地
1938年,日軍侵入中原後,中國共產黨即在豫鄂兩省發動人民民眾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以河南省確山縣竹溝地區和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應城縣湯池地區...
簡介 發展歷程 -
淮南抗日根據地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中淮南抗日根據...
簡介 發展歷程 -
敵後抗日根據地
敵後抗日根據地是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
根據地介紹 主要階段 晉察冀 -
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敵後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權為依託的戰略基地。
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組建與劃分 抗日民主根據地取得的成效 -
華中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區域主要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從1938年4月開始,新四軍各支隊相繼挺進華中各個地區開展游擊戰,建立根...
歷史背景 建立根據地 -
鄂豫皖蘇區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所創建革命根據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以大別山為中心,最盛時期包括周圍20餘縣,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
歷史沿革 紅軍故鄉 將軍搖籃 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