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民俗

鄂爾多斯婚禮依舊保留著男到女家娶親的習俗。結婚時,男家要在附近另設一座披紅掛綠的蒙古包,作為新房。新郎換上嶄新的裝束,準備去迎親;新娘則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內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

迎親一般在傍晚,新郎身著紅綢長袍,腰束金黃寬頻,腳登高統馬靴,在領頭人、祝頌人的陪同下揚鞭策馬向新娘家馳去。

傳統禮節里迎親隊伍首先要在新娘所在的城市騎馬繞跑一周,然後才可以去新娘家。在新娘家等待了許久的親友立刻迎上來,裝作拒娶的樣子,還用一條條絲帶將迎親者擋住,這叫“彩帶隔門”。

進包後,新娘家舉行盛宴招待迎親的人,歌聲不絕,直到深夜。第二天,新娘要離開家時往往淚如雨下,似乎很傷心。這其實是鄂爾多斯婚禮中的“哭嫁”習俗。這時新郎就要“搶親”,陪親的姑娘則假意將新娘保護起來,場面十分熱鬧。

新娘到了男方家裡還要舉行“跳火”儀式,進入蒙古包,婆婆揭開兒媳婦的蒙頭紗,然後贈送禮品,並給新娘起新的名字,接著全羊席開始,持續到天明。

蠻漢調也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民間藝術精品。在鄂爾多斯的文化藝術殿堂中,有很多被人們傳誦的經典,其中在鄂爾多斯準格爾山區土生土長的蒙古族和漢族民眾共同傳唱的蠻漢調是鄂爾多斯高原文化的產物。

千百年來,鄂爾多斯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域文化,並且以其特有的功能價值,豐富和發展著各種門類藝術,蠻漢調就是鄂爾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的一個寵兒。

鄂爾多斯高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風水寶地,突厥、匈奴、党項等部落都曾經先後駐牧於這塊地方。原始的蒙古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為蠻漢調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蠻漢調既體現了鄂爾多斯蒙古族的傳統的“短調”歌曲的特點,同時又融入了準格爾漢族人民的鄉音土語,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