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盛唐 壁畫 敦煌莫高窟130窟 縱34厘米 橫315厘米。《品味敦煌》有側重地精選敦煌藝術中最具有時代精神的內容,在有序介紹的同時儘可能幫助讀者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希望觀眾在參觀敦煌藝術時,能與所觀賞的對象產生火花,與古代的畫工塑匠、善男信女產生共鳴,與壁畫和塑像中的佛、菩薩、僧人、供養人進行對話;或結合現實,多一些思索,多一些聯想,多一些靈感;或關注未來,大膽假設,大膽幻想,大膽追求。這幅畫是唐代供養人畫像中規模最大的一幅,共畫了十二個人像,第一身像最大,立粉堆金榜題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養”;第二身像較小,墨書“女十一娘供養”;第三身像更小,墨書題“女十三娘供養”。這三人是禮佛圖的主人,後面九人為奴婢。王氏禮佛圖的對面牆壁上,也繪有一幅與此幅同樣大的男像禮佛圖,全圖八人,第一身立粉堆金榜題為“朝議大夫使持節軍事守都督晉昌郡太守兼墨離軍使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樂庭瓌供養時”。晉昌郡在敦煌東今安西境,設郡在唐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樂庭瓌於天寶五年出任都督。太原王氏是樂庭瓌夫人,禮佛圖的繪製時間也當在天寶五年至乾元元年(746——758)。
作品欣賞
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以王氏的畫像最大,身量超過真人。兩鬢包面如拋家髻,頭頂飾“朵子”、鮮花、小梳、寶鈿,穿碧衫紅裙,肩披絳地帔子和白羅畫帔,腳蹬笏頭履,持巾,捧香爐,虔敬向佛。次為女十一娘,面飾花鈿、花子,著朱衫白裙。再次為女十三娘,頭戴鳳冠,斜插步搖,衫裙帔帛,“小頭鞋履”。她們都是遍身綺羅、滿頭珠翠,一望便知為豪門貴族眷屬。九身附屬人物,均為奴婢,微分卑微,無榜題。其中一身飾拋家髻、著衫裙帔帛,持紈扇,年齡較長,似為奴婢之首。其餘八人均著圓領衫,腰束帶。在唐代,宮女奴婢著男裝者,多戴幞頭,這在唐人《虢國夫人遊春圖》、《紈扇仕女圖》、《送子天王圖》以及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均可見到。這種“束裝似男兒”的裝扮,正是天寶年間興起的奴婢的時裝。八人中有四人鬢垂雙鬟,這是未成年女童的髮式,另三人均於髮髻上戴秀額羅幞頭,這就是唐詩中所謂“新裝巧樣畫雙蛾,漫裹恆洲秀額羅”。這幅畫人物造型真實,富於生活氣息,無論主人還是奴婢,都具有“曲眉豐頰”、“豐肌膩體”的“楊貴妃型”的特點。但每個人的面容神采又各不一樣:主人們雍容華貴,手捧香爐或鮮花,合掌敬禮,流露出恭謹虔誠的心情;奴婢則有的捧琴,有的端水瓶,有的兩眼前視,有的以紈扇掩面,悠然自得。有的回頭顧盼,竊竊私語,與主人的肅穆相比則顯得心情頗為活潑,深刻地表現了生活的真實。
這幅畫的線描“流動如生”,屬於吳道子一派蘭葉描。不僅線的形態頗有變化,在用線的安排上注意主輔結合,線的疏密和虛實變化都比較考究,塑造了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生氣蓬勃的唐代美人。
更可貴的是,這幅畫的結構和意境創造上,突破了前代整齊嚴肅的供養人行列,人物位置參差錯落、自由活潑,特別是在人物背景的設計上出現了垂柳、萱花、曼陀花,並有蜂蝶繞花飛翔,使莊嚴靜穆的環境增添了動的情趣,收到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這樣的巨型畫幅,在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中僅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