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郭后揚,男,1965年出生。河南省固始縣蔣集鎮徐崗人。
郭后揚,男,創新崗位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獲得者、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偏濾器物理實驗負責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專項國內配套項目負責人、ITER 邊界和偏濾器物理專家組成員等。
1993年5月,畢業於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獲博士學位。1993年6月在加拿大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從事TdeV 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偏濾器中離子流的行為研究。1994年1月,作為歐共體核聚變研究中心核心組主要成員,從事核聚變電漿性能及其最佳化的研究,任“芯部電漿性能最佳化”專題組物理負責人。1999年8月,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級研究員,從事新型核聚變能源探索研究,負責場反位形的實驗。2008年7月,任美國Tri Alpha Energy 新型核聚變能源研究開發公司首席實驗科學家、實驗運行部主任。
人物生涯
1981年由河南省固始縣慈濟高中考入合肥工業大學,1988年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能源及材料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4-1999年,作為歐共體核聚變研究中心(JET Joint Undertaking)核心組主要成員,從事核聚變電漿性能及其最佳化的研究。先後擔任了“芯部電漿性能最佳化”專題組物理負責人(該專題組開創並保持了16兆瓦核聚變功率輸出的世界紀錄)、“ITER國際熱核試驗反應堆穩態運行”相關研究專題組實驗負責人、偏濾器粒子再循環課題組組長、以及ITER邊界和偏濾器物理專家組成員等。1999-2008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作為高級研究員從事新型核聚變能源之探索,並總體負責場反位形的實驗研究。參與並負責多項國際學術活動,先後兩次擔任美國物理學會電漿物理大會組委會成員(2003,2009),以及美國能源部球馬克及場反位形研究計畫鑑定工作組組長(2008)等。多年來與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保持了密切的學術合作。在國際頂級物理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在聚變相關專業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共一百多篇。
傑出成績
郭后揚博士是核聚變能源研究領域國際知名的偏濾器及邊界層物理專家,具有廣泛的實驗理論及模擬計算經驗。他在核聚變能源新途徑的探索中取得了傑出成績,具有很高的國際學術地位和聲望。他在雜質的行為以及偏濾器物理性能研究中取得的成績有:發現化學濺射是JET偏濾器內雜質的一個重要來源;定量地測定了高能粒子流對偏濾器靶板的濺射損傷和再沉積;系統研究了不同偏濾器幾何位型對雜質的禁止作用;發現增加偏濾 發現一種對聚變性能有益的同位素效應,即在富氚的電漿中,邊界輸運屏障可維持更高的壓力, 從而提高了整體核聚變性能。進一步發現此同位素效應來自於注入電漿的高能中性氚粒子束,揭示了快速粒子對邊界輸運屏障的影響;用試驗證實了新經典模型所預測的雜質對能量輸運的影響,證實了中心等離子能量損失與邊界電漿的這一重要關係;明確地指出了最佳化熱離子H-模性能的關鍵之處。
研究領域
郭后揚博士對受控核聚變的研究還涉及到不同磁約束方式的交叉領域。在探索新型核聚變能源的基礎物理研究方面:發現了一種極高具有類似托卡馬克的穩定性的磁約束電漿狀態。他把比較成熟的托卡馬克的一系列理論及研究方法套用於場反位形的研究,開拓了核聚變能源的新途徑。發現在包含少量環向場的場反位形中,儘管環向場遠遠小於極向場,很大的拉長比L/a和極小的縱橫比R/a使q能夠超過1。在場反位形的不穩定性理論分析中引進了品質因子q。這項發現對核聚變能源科學以及電漿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旋轉磁場實現了對具有很高(90%)的電漿的穩態電流驅動;利用“反對稱”旋轉磁場的方法維持了高磁約束系統磁力線的封閉性;發現旋轉磁場能夠非常有效地控制電漿中普遍存在的互換不穩定性;發現電漿可以自發地形成一種高電漿狀態的馳豫現象,進一步推動對電漿馳豫基本原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