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斯馬基

郭利斯馬基

自稱受多位大師影響的郭利斯馬基,從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45-1982,德國)那裡學到改變、顛覆傳統類型的慧眼,也憧憬劉別謙(Ernst Lubitsch ,1892-1947,德國)的高級諷刺以及布紐爾(Luis Bunuel,1900-1983,西班牙)的淋漓狂想,極簡主義的小津安二郎(1903-1963,日本)和布烈松(Robert Bresson,1907-1999,法國)也是他崇仰有加的大師。雜揉了這些綜合的影響,以及做過洗碗工、郵差、苦力、影評人的豐富經驗,讓他的作品成為形式簡約、帶有冷冽的黑色幽默、既可諧仿類型、又能關照社會底層的獨特組合。

基本信息

概述

沒有過去的男人、浮雲記事、波西米亞生活、我雇了一個契約殺手﹍﹍

隨著九0年代已降所建立的電影名聲,出生於1957年的阿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已經成為“芬蘭電影”的代名詞了。

發展歷程

最早的電影經驗

郭利斯馬基最早的電影經驗是在哥哥米卡(Mika Kaurismaki)的電影《騙子》(The Liar, 1981)編劇兼演出,之後兩人合組了電影製片公司,自己也在1981年執導了處女作

薩瑪的姿勢

《薩瑪的姿勢》(Saimaa-ilmio),此後即以編導身份獲得注目,聲勢甚至超越了哥哥米卡,不但被法國權威的“電影筆記”選為邁向21世紀最值得期待的導演之一,也成為芬蘭最知名的國際導演。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

我們對郭利斯馬基最初的接觸,始於他1989年的喜劇作品《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這部電影描述一個叫做“列寧格勒牛仔”的差勁樂團,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決定到“什麼都有可能成功”的美國闖一闖。這班頂著怪異髮型,穿著火箭鞋、戴著墨鏡的蠢蛋,跟美國獨立製片偶像導演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飾演的推銷員買了一輛二手車,車上擺著意外凍僵的吉他手,橫越了美國大陸,結果卻在墨西哥達成他們的夢想,炙熱的陽光甚至融化了凍結吉他手的冰霜,而讓他死而復生!活脫是個黑色喜劇與公路電影的有趣合體。《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在1990年以英文字幕版本參展金馬影展,獲得熱烈好評。此後,金馬影展就成為郭利斯馬基作品定期與台灣影迷見面的管道。

我雇了一個契約殺手

其中,綜合了黑色與已完成的詞條第一個一級目錄前有正文;偵探趣味的《我雇了一個契約殺手》(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1990)是由芬蘭和瑞典共同出資拍攝,主演的演員卻是法國人(由《四百擊》的尚皮耶李奧主演),外景地選在英國。如此光怪陸離的組合,也和它的情節互相應和。影片描述一個男人屢次自殺都不成功,要不是煤氣公司忽然罷工,就是計畫太不切實際,最後他決定雇用一個殺手來助他上西天。沒想到之後他愛上了一個女人,這下又不想死了。可是殺手固執地要履行他的契約,而這名殺手卻又得了絕症﹍﹍。郭利斯馬基的玩世不恭,可見一般。但是他獨樹一格的節奏、演員指導和場面調度手法,卻又才華洋溢。

火柴廠的女孩

《火柴廠的女孩》(The Match Factory Girl,1989)雖然沒在金馬影展放映,卻隨著一些經典藝術電影錄影帶及影碟的流通,而讓我們在台灣無意看到。即使在面對一個平凡女性的不幸遭遇時,郭利斯馬基依然不讓他的電影掉一顆眼淚,然而這股冰冷到幾乎可以見空氣聲音的質地,卻也在風格之外,逼現出人際的冷漠。悲劇也是可以帶著笑容的,在郭利斯馬基的電影裡,這並非不可能。

波希米亞生活

《波希米亞生活》刻意拍成一部類似法國三、四0年代詩意寫實主義時期的黑白片,描寫三個男人,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畫家、愛爾蘭的音樂家、以及一個法國劇作家,如何在巴黎勉犟餬口度日的生活,以及一個名叫咪咪的女侍應生介入其中的轉變。與巴茲魯曼後來在《紅磨坊》中濃妝艷抹的波希米亞巴黎,形成截然不同的情調。

流雲世事

至於《流雲世事》則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郭氏傑作。劇情描述一個電車司機因經濟不景氣而遭裁員,失業後不久,妻子工作的餐廳也被迫關門,一時之間,倒霉事接踵而來。一部可以演變成社會問題劇的故事,因為導演郭利斯馬基的各種巧思,包括鮮艷的色調與出色的長鏡頭運用,讓每個場面調度都變得幽默十足。尤其他獨特的“慢半拍”喜感,往往讓觀者在看到下個鏡頭才突然明了前面事件的端倪而不禁啞然失笑。例如有場戲是夫妻倆相偕去看電影,看到一半走出來到販賣部要回寄放的愛犬,並聲稱難看要求退票,販賣部小姐只回了一句:“你又沒買票看!”當夫妻倆散步走了一段路,妻子才責怪丈夫:“你怎么這樣對你妹妹。”才解釋了之前他們何以可以不買票看霸王戲、還把狗寄放在販賣部的原委。再者,原本在高級餐廳擔任外場經理的妻子,迫於無奈只能在快餐店工作,雖然整家店面只有她一個服務人員,她卻堅持在接受客人點餐後,對空無一人的廚房喊出選單,然後自己圍上圍裙,以廚師的身份進入廚房,做好菜後再按鈴通知外場上菜,然後解下圍裙,改以外場姿態送餐,一人分飾收銀、廚師、跑堂三角,一絲不苟到令人好笑,又明顯教人感受到角色的不堪。

由於節制,郭利斯馬基從不讓自己的電影出現過於激烈的情緒,同樣的,他的演員往往也素著一張沒有什麼表情的臉。最佳代言人就是從八0年代跟他合作至今的女演員凱蒂奧提南(Kati Outinen)。他們的默契已經好到可以同時利用演員的表情與導演的場面調度共同製造懸疑感,凱蒂的撲克臉總是讓人無法猜透她的心理,也因此當故事隨著她鬆綁的臉部肌肉出現起伏時,總能形成比真實還犟烈的震湯,而讓人會心一笑,甚至感動不已。而這些年來,以次要姿態協助郭利斯馬基建立個人風格的凱蒂奧提南,也終於以《沒有過去的男人》榮膺去年坎城影后,也等於間接肯定了她對郭利斯馬基電影的影響與貢獻。

台灣和芬蘭,何等遙遠的距離;電影的化學作用,卻讓地理隔閡化為烏有。同樣是新世代的風格旗手,你也許熟悉王家衛的香港末世風華,或是昆汀塔倫提諾的暴力後設但是郭利斯馬基這號北歐怪傑,仿佛裝扮整齊後才向黑暗生命作鬼臉的冷靜自若,應該是多數觀眾所陌生的。

歡迎你一起進入郭利斯馬基的冷酷異境。

作品年表

《薩瑪的姿勢》 Saimaa-ilmio, 1981

《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1983),

《Calamari Union》(1985),

《天堂的影子》(Shadows in Paradise,1986)、

《Hamlet goes Business》(1987)),

《Ariel》(1988),

《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Leningrad Cowboy Go America,1989),

《火柴廠女孩》(The Match Factory Girl,1990)、

《我雇了一個契約殺手》(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

<波希米亞生活> Bohemian Life,1992

《Take Care of Your Scarf,Tatjana》(1994)、

《列寧格勒牛仔遇見摩西》(Leningrad Cowboys Meet Moses),

《浮雲》(Drifting Clouds,1996),

《Juha》(1998)。

《十分鐘年華老去》(Ten Minutes Older)導演之一。

《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2002)

郭利斯馬基生平

雅基.郭利斯馬基一九五七年生於芬蘭,曾當郵差,又寫影評,與哥哥米加於八十年代開始合作拍片,身兼導演、編劇、剪接、演員等多種身份,初期為哥哥作品的編劇及助導,其中他編劇的《撒謊者》在豐富的娛樂性中不離高度的實驗性,早令他一鳴驚人。

八三年雅基首次執導作品《罪與罰》大獲好評。其後兩兄弟更成立製作公司Villealfa

(向高達的作品《阿爾伐城》致敬),攝製各種短片、電影及音樂錄像;此外又在赫爾辛基經營藝術戲院及籌辦“午夜太陽電影節”推廣電影文化,被譽為芬蘭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八十年代於國際影壇冒起,跟艾慕杜華與基阿魯斯達米等齊名的第一線導演。

以寫實題材配合離經叛道的荒謬手法揚名,雅基.郭利斯馬基早年曾被視為芬蘭電影的壞孩子,但隨著他的作品在國際影壇上備受認可,他隨即又成為芬蘭電影的驕傲,兄弟兩人於八十年代拍攝的影片總數,竟達其時全國電影產量的五份一,叫世人見識北歐除了瑞典或挪威之外,還有芬蘭這股創作力。他的作品特色是既受西歐(甚至美國)電影五光十色的影響(他對懷舊搖磙樂的喜愛更是明顯),同時又不離北歐的傳統神秘色彩。

郭利斯馬基的作品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包括《火柴廠女工》得九零年柏林影展Interfilm大獎;

九二年的《波希米亞人生》得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至於零二年作品《沒有過去的男人》更獲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女主角獎,成績斐然,是影迷不可不識的國際大師級名字。

來自芬蘭的型仔鬼才導演雅基.郭利斯馬基,以精妙的處境反映人世的荒謬與社會對勞動階層的壓抑見稱,風格別樹一幟,擅於掌握如公路片、黑色電影、煽情劇或搖磙樂紀錄片等類型片種之餘,卻往往能另闢新路大膽反斗,透現那種獨門的黑色趣味,由《罪與罰》到《浮雲》等名作,都呈現出人意表的結局與蒼茫世態中的人間有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