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燦[抗戰時期革命烈士]

郭光燦(1914-1937)又名郭燦,化名魯默,筆名丁英、獨晃,福建省南安縣蓬華鄉山城村山後人。

幼年隨父母僑居緬甸,讀書時熱心參加當地華僑的進步活動。1929年因參加學生遊行示威被殖民當局逮捕,不久被驅逐出境,經香港回到廈門進入廈門省立十三中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愛國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曾返回家鄉參加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活動。1932年因工作需要重返廈門,以廈門職業學校學生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反帝大同盟”,創辦《晨光》壁報,揭露社會黑暗,宣傳反帝愛國思想。1934年7月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兼青年委員,分管共青團和青運工作。1935年夏以中共廈門市委巡視員的身份前往安南永德(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革命根據地指導工作。其時,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國民黨調集重兵“清剿”安南永德蘇區,安南永紅軍主力和革命政權遭受嚴重損失,革命鬥爭處於十分艱難的時期。郭光燦根據革命鬥爭實際情況,於1935年7月主持召開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擴大會議(史稱“七七”會議),對安南永德革命根據地的反“清剿”鬥爭形勢進行了正確分析,提出“鞏固組織,開闢新區”的鬥爭策略,整頓了黨的組織並短暫兼任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書記。同年9月因疲勞過度,感染重病,離開安南永德革命根據地返回廈門一邊治療一邊繼續從事革命工作,同時在廈門《星光日報》擔任副刊《星星》的主編。期間以文會友,團結了一大批進步文人宣傳抗日救亡,對閩南地區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1937年底,因操勞過度在廈門病逝。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郭光燦為革命烈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