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佩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兼黨委書記]

郭佩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兼黨委書記]
郭佩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兼黨委書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佩珊,1912年生,河北定縣人。1930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1933年入黨,曾任北洋大學學生會總幹事,領導開展學生運動;後在天津參加“社聯”(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工作,因疏散到冀東地區,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繫。

基本信息

革命活動

1935年,郭佩珊插班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系,參加了一二·九運動,是武漢大學救國會主要負責人之一。1936年,他參加了武漢大學進步組織——“九一八公社”和武漢大學青年救國團;1937年9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武漢大學黨支部組織委員,後兼任中共湖北省省委農委組織委員。1938年,根據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董必武的指示,郭佩珊考入國民黨空軍機械學校高級機械班;1939年12月到雲南工作,任雲南省工委青年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1941年進入昆明空軍第十飛機修理廠。他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盟軍修復和改進飛機性能,經他改裝的B—25D型轟炸機,使一架飛機能發揮以往三四架飛機的效率,在滇西戰役中更大範圍地阻擊和消滅了入侵者,受到盟軍高度讚揚。這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改良美軍飛機的唯一一件事情,他也由此受到嘉獎與破格提升,特準連升三級(從尉官晉升為校官),並獎勵國幣1000元。同時,他的技術職務也被提升為航修廠的修造課課長(生產總工程師)。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佩珊利用其在空軍修理廠的特殊身份,用破壞、肢解、變賣等各種方法,使美軍留在雲南的大部分可修復的250架飛機無法投入內戰戰場。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省工委領導的統戰工作小組,利用擔任雲南科學工作者協會總幹事、雲南大學五聯會(教授會、講師助教會、職員聯合會、學生會、工警聯合會)主席、雲南大學航空系教授等社會職務,廣交朋友,開展統一戰線等各方面的工作。他用自己多年積蓄的幾十兩黃金購買飛機上配置的一些武器、通訊設備、器材等在內的許多重要武器物資,送到邊縱滇東北根據地,為雲南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49年12月,他參加中共昆明市委任委員、宣傳部長,他利用《雲南日報》、《正義報》及昆明廣播電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並經組織同意進入起義後的昆明機場司令部任副司令員。在反擊敵軍第八軍、二十六軍反撲的戰鬥中,郭佩珊組織起義空軍出動飛機空投宣傳品,轟炸敵霑益、蒙自、西昌機場,迫使國民黨殘餘部隊不敢從空中逃跑,有力地支援了昆明保衛戰。

建國之後

1950年12月,他調任西南區空軍工程部部長,1958年轉業到北京中科院任科學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1963年7月調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長兼黨委書記。1985年10月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