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橋由來
郝橋鎮(Haoqiao Zhen)位於河北省南和縣東北部,東與史召鄉相鄰,西與東薛屯鄉交界,南與侯郭鄉相接,北與任縣駱莊鄉接壤。面積6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寺後村,在縣政府駐地東北偏南15千米處。邢(台)臨(清)公路過境,西距107國道20千米。澧河流經。邢(台)--清(河)公路橫貫東西,境內有11萬千伏變電站和移動、聯通門市各一所,具有十分優越的交通、電力和通訊條件。
郝橋鎮是河北省百家重點建設鎮和邢台市13家重點建設鎮之一。由於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商業貿易一直比較發達,已形成以“邢清路”與“朝陽路”為主的“兩橫四縱”的市場建設格局,各類門市店鋪300餘家。粉製品加工業是郝橋的一大特色產業,歷史悠久,是冀南最大的粉製品生產基地,擁有企業攤點1300家,年產優質粉條、粉皮、冬粉9000萬公斤,產品暢銷晉、冀、魯、豫等省區。麵粉加工業發展迅猛,全鎮擁有麵粉加工廠30多家,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麵粉廠12家,年外銷食用麵粉、粉精2億公斤。養殖業初具規模,已形成以東泥、豐莊兩村養豬為中心的瘦肉型豬養殖基地,投資50萬元以上的養豬廠180餘家,投資100萬元以上的7家,年出欄瘦肉型豬2萬餘頭。建設的建材、木材、糧食和農產品交易市場陸續投入使用,眾多行業蓬勃發展,年商品銷售額達到1.4億元。
區劃沿革
1953年置郝橋鄉,1958年改公社,1974年公社駐地由郝橋村遷至寺後村。1984年復置鄉,1985年改鎮。轄劉莊、霍莊、東泥、西泥、後東、後西、前東、前西、寺後、南郝、紅廟、楊莊、西高、梁莊、程莊、蘇街、西徐、東徐、崗上、鄭莊、大林、薛屯、豐化莊、北葭、南葭、侯西、侯東、吳村、凡屯、焦村30個行政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3663 人 |
男 | 27241 人 |
女 | 26422 人 |
家庭戶數 | 11532 戶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3663 人 |
家庭戶男 | 27241 人 |
家庭戶女 | 26422 人 |
0-14歲[總] | 15358人 |
0-14歲男 | 8052 |
0-14歲女 | 7306 |
15-64歲[總] | 35907 |
15-64歲男 | 18003 |
15-64歲女 | 17904 |
65歲及以上[總] | 2398 |
65歲及以上男 | 1186 |
65歲及以上女 | 1212 |
常住本地戶口 | 53308 |
特色產業
邢襄粉都——是郝橋鎮的美稱,也是對郝橋鎮特色產業的形象概括。郝橋制粉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年間,家庭作坊式制粉業就已經起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的高潮在南和縣掀起,郝橋鎮制粉也深受影響,走出手工制粉的郝橋民眾,引進了先進的制粉機械,制粉攤點和粉製品數量迅猛上升,很快形成了一大地方特色產業。制粉業的發展首先得益於黨和政府的支持。郝橋鎮黨委、政府堅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支持不指揮,幫扶不包辦。據統計,該鎮用於基礎建設的投入曾達到900多萬元,先後鋪設油路11公里,硬化街道8萬平方米,打井配套30多眼,並沿邢清公路籌建了粉製品市場一條街。
傳統老產業的振興,同時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以制粉為龍頭的產業鏈條。一些信息靈、關係廣的農民從制粉的原材料中看到了商機,紛紛加入原材料購銷隊伍,並逐步使材料運購、加工生產、外出銷售分開,產生了常年從事原材料販運、生產和銷售的專業隊伍。產供銷一體化的形成,使制粉業擺脫了資源和區域的限制,形成了新的產業格局。
經濟發展
該鎮鄉鎮企業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麵粉加工和粉製品加工兩大行業,被確定為南和縣五個工業小區之一。截至2003年,全鎮共有麵粉廠24家,從業人員300餘人,日生產能力近千噸。粉製品加工攤點1200家,從業人員1.8萬人,日產粉條、粉皮等粉製品91萬斤,年產值1.3億元,年利潤1200萬元,產品銷往北京、山西及河北省周邊地區。2001年投資500萬元興建的邢台潤健粗雜糧食品有限公司,是省市命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河北省兩家重點生產粗雜糧食品的公司之一,日轉化雜糧5噸以上,其生產的雜糧掛麵、餅乾、粥粉等系列產品已打入太原、濟南、北京等城市市場,呈現供不應求態勢。2003年投資300多萬元的立新粉製品廠建成後,成為全鎮粉製品生產的龍頭企業,是華北南部最大的高檔粉製品生產廠家之一。
由於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郝橋鎮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集貿市場一直比較興旺,為南和縣東北部最繁華的商品集散地。截至2003年,鎮區共有多類門店300多家,初步形成了二橫四縱的市場建設格局,共有從業人員2000餘人,年營業額達6000多萬元。占地10多畝的郝橋建材批發布場已投入運營。占地20餘畝的郝橋糧食批發市場和占地20多畝的前東農貿市場已建設。投資1300萬元、占地近30畝的郝橋綜合貿易市場2003年底建成。該市場成為郝橋小城鎮建設的一個亮點,並成為全縣唯一的一家鄉級規模貿易市場。
名勝古蹟
歷史上的郝橋人口興旺,農業物產豐富,曾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金剛寺”,又稱“南大寺”。香火旺盛,據傳說有以白面書生曾在這座寺院裡發願若得中狀元,便會重修寺院,結果果然得中,依其願而重修了南大寺。如今的南大寺已經蕩然無存,在其遺址上是現代化的南和縣第二中學。
郝橋這個地方有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三步兩口井,一步一座橋”,“九頭獅子鎮南門”,“石頭爺爺巡寺院”等等有趣的傳說。
文化教育
南和縣第二中學位於郝橋鎮,在南和縣文化教育中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其規模居全縣民辦學校之最,現有教學班15個,976名學生,50名教職工。學校分教學區、生活區兩部分,雄偉的教學樓屹立在校中央,東南側宿舍樓可容納700餘名學生。另有微機室、儀器室、打字室、圖書室、食堂、餐廳,建築總面積4500多平方米。
教師年輕精幹,35名教師均受過中、高等師範教育,學歷全部達標。老師們集體辦公,分設七個教研組,教研氣氛濃厚。其領導班子,經驗豐富,管理能力強。名譽校長王廷山,原系邢台市教委副主任;校長張仁增,中學高教師,有三十餘年的管理經驗,南和二中校長,深懂教育規律;教務副校長馬舒伸,中學高級教師,原系南和一中高中部副主任,是縣教育戰線上的業務尖子;有這一班人組成領導班子,為學校健康、順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南和縣第二中學是一所獨具特色的學校,學校嚴格按教學大鋼設定課程,排除一切干擾,實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學校的辦學宗旨是塑造美好的心靈,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了落實這一辦學宗旨,班子作了周密安排。每學期都舉行體育課的體育、體操比賽,美術課組織的書法,繪畫展覽,教師考案的質量檢查,學生優秀作業的展閱,國語演講會的舉辦,文藝節目的表演等,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教育,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都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其次,是以德治校,德育領先。學校領導從道德風範、思想作風、工作態度上首先為全體師生做出表率,老師更為學生做出師表。為落實這一點,學校在職作上都採用了量化處理方法,促進了以德治校。做學生的工作和風細雨,深入細緻、措施得力。如安排班主任和政治老師,不是強有力的老師不予委任。教育學生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方法,利用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聯繫冊、喜報等形式和家長溝通;與電影院、錄像廳聯繫和社會溝通。三者緊密結合,多方面、多渠道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把轉化後進生作為重點,校長對各班的後進生實行檔案管理。學生的犯錯與悔過,進步與自新都記錄在案,掌握學生的全部轉化過程。轉化學生注重感情投資,給學生以溫暖,做到不體罰、不挖苦、不岐視、促使其從內心深處認錯改過。
一所學校,要培育眾多的合格人才,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南和縣第二中學正在這一工作中增磚添瓦,為時代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在文化教育中能邁出新步伐,成為社會力量辦學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