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蒜頭大、皮色白、肉質脆、辣味適中、蒜瓣少、形狀整齊、耐儲運、商品性佳。
“邳州白蒜”是邳州大蒜的主打品種,套用的栽培技術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示範區生產的“邳州白蒜”直徑在5厘米以上,每100克含水分69.8克左右、蛋白質4.4克、碳水化合物23.6克、磷195毫克、鐵2.1毫克、鎂28毫克,具有個大、皮白、抱頭緊、易貯存、含油高、辛辣程度適中、口感微甜、質優高產等特點。
產地環境
江蘇省邳州市界於黃淮之間,屬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乾冷,夏溫熱,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日照2350小時,無霜期211天。境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903.6毫米,雨熱同季。邳州產蒜區屬黃泛沙土平原,日照和雨量充足,水土潮濕,為白蒜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農田覆蓋著厚厚的黃河泥沙,為微鹼性黃沙壤土,經過長期耕作和改良培肥,形成了養分齊全、理化性狀好、有機質含量高的肥沃土質,適合大蒜生長。
歷史溯源
邳州市自古就是著名的“四辣”(大蒜、辣椒、生薑、大蔥)種植之鄉,邳州白蒜為“四辣”之首,栽培歷史悠久,始於漢代(202年~220年),盛於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據東漢(25年~220年)崔寔《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章帝時,兗州刺史李恂曾將大蒜帶到山東,開始只在官府後院種植,收穫後作為禮物分贈下屬,後慢慢在民間傳開。後傳遍山東全境及河南、江蘇邳州、安徽等周邊地區。清時邳州境內蒜田良多,比比皆是。
生產情況
2002年~2003年,邳州縣頒布實施大蒜生產系列標準30餘項,基本覆蓋整個產業的各個環節,編印技術手冊5萬餘套發給蒜農,集中培訓技術人員、生產大戶3000多人次,嚴格按照無公害化栽培規程,實施大蒜規範化生產,乾蒜頭單位面積產量在1300公斤以上,蒜頭直徑5厘米以上的出口級蒜占產量85%以上,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平均在4000元以上。
產品榮譽
2002年,邳州白蒜通過了江蘇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宿羊山白蒜”、“車夫山大蒜”、“黎明牌大蒜”等優質品牌。
2008年12月17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邳州白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09年,邳州白蒜標準化示範區被江蘇省外經貿廳、財政廳認定為江蘇省大蒜出口基地。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邳州白蒜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江蘇省邳州市所轄行政區域。
產品技術要求
一、品種
地方白蒜良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兩合土、淤土和黑土,有機質含量12.3克/千克至13.4克/千克,全氮含量為1.02 克/千克至1.2克/千克,全磷含量在中等水平,速效磷為≥6.0毫克/千克,速效鉀≥126.5 毫克/千克,耕作層含養分量明顯高於底土層。土壤pH值7.5至8.5。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灌排條件良好。
三、耕作制度。
水稻等與大蒜輪作,禁止連作,地膜覆蓋。
四、栽培管理。
⒈選種:選擇符合本品種特徵,發育良好,無檢疫性病蟲害和機械損傷,蒜瓣肥大均勻的留種。
⒉整地與施肥:
⑴土壤經翻耕並整細,整平,深溝高畦,畦面平整,邊畦溝縱橫相通,排灌自如。
⑵施肥:按平衡施肥技術,以有機肥為主,基肥施用結合耕翻整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腐熟餅肥≥100千克及氮磷鉀複合肥≥40千克。
⒊栽種:
⑴栽種時間: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⑵栽種密度:每667平方米播種2700株至31000株。
⑶田間管理:人工輔助出苗;及時灌溉返青肥水,清除田間雜草,預防病蟲害,適時採收蒜薹,追加葉面肥,保持土壤濕潤,促進後期物質積累。
⒋採收:一般為5月中下旬。當田間80%植株基部葉片發黃,假莖鬆軟,即為採收適期。
⒌貯藏:蒜頭採收後置於通風,遮陽,防雨處晾貯。
質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蒜頭乾爽,蒜衣膜較白,形狀扁圓形,整齊,橫徑≥4.5厘米,單頭重≥40克,每頭15瓣至於18瓣,分2層排列。蒜香味濃,辛辣程度適中,營養價值高。
⒉理化指標:蒜頭產品每100克含水分≤70克,蛋白質≥5克,碳水化合物≥23.6克,大蒜素≥660毫克,胺基酸總量≥5.0克。
⒊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邳州白蒜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蘇省邳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