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下村

石獅市鴻山鎮邱下村,因建居於三面山坡的低形坳之處,曾稱“坳下”,後因方言光音,訛稱為“丘下”沿用至今。

行政區域名稱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丘陵地帶。處於石祥公路蓮厝站北側。北交湖西,山兜,南連蓮厝,東鄰烏山腳。丘下村委會設此。聚落依小山丘呈塊狀布列。總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1616人,410戶。其中外來人口1000人左右。劃分為7個村民小組。漢族,通閩南方言。耕地717畝,其中水田29畝。主種甘薯、花生、大豆,兼種大小麥,蔬菜等。企業有養鴿場,編織廠,服裝廠等。礦產資源有花崗岩石。村北有片林和防風林帶。

歷史淵源

清代《金丘邱氏族譜》記載,始祖岳宗公曾任樞密使,文物兼資,宋寧宗御筆欽賜“忠實”以褒獎,人稱“忠實世家”。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家族發生變故,後裔避難移居大侖。元至正末年(1361—1368年),國源公遷居“丘下”,以姓冠名,改稱“邱下”,又名“丘下”,雅稱“金丘” 。

邱下東南原有一古村落,名叫“塔山”。以位於塔仔山下而得名,林氏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遷居於此,人稱“塔山林”。清代《芝山蔡氏純仁公派譜牒》記載,蔡亨端(1744—1788年),“娶塔仔山鄉林氏,謚勤儉,生乾隆丁卯年(1747年)十一月”。

清初,黃氏遷入。清代《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貞老(1755—1806年),娶“塔仔山黃氏,名淡娘,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

道光年間,因林、蔡發生封建械鬥,塔山廢村,黃氏避難他鄉。林氏部分避居邱下,今邱下“樓霞”(即留下之意)角落居住的即是塔山林氏後裔。余者遷往蚶江、泉州塗門街、安溪、福清園頭和台灣淡水、檳榔澳等地。

非行政區域名稱

仙公山採石礦區,由村委自治管理;1977年,建立金丘開發區。

民眾組織

村委會在上級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並配套婦聯、民兵營、工會、治保會、調解委員會、婦代會、老人協會、南音社、共青團組織等群團組織;另外,於1999年成立邱下村教育基金會。

水利、電力

埔仔腳中型水庫,一方面用於販水;一方面用於農民田地灌溉。

紀念地與風景點

村北有爭牛山,高51.3米

單位

以下是由村自行籌建:邱下國小、邱下幼稚園、邱下衛生所。另外,祥華集團是一家龍頭企業。

建築物

由祥龍集團建成的五幢大樓。

經濟狀況

社會總產值300萬,農民人均收入6000多元。

鄉風村貌

村中主要以祥龍集團為主要經濟發展企業,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遇。經濟以農業為主,兼林,副業收入,全村的村容村貌整潔,村風文明,堅持民主決策。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項的決策,均堅持實行村務民主聽證,組織聽證代表進行充分討論,形成共識後再提交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健全和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合理確定各自的議事規則和議事範圍,討論決定重大村務事項,並督促決策事項的有效實施。檢查督促村務公開以及財務活動情況,協助開展村集體財務審計。在“改舊建新”工作中,被評為“先進模範村”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