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女孩

那兩個女孩

加拿大女作家羅莉·蘭森第二部作品。《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年度小說推薦,入圍2007年柑橘文學獎,進入各大英美讀書俱樂部年度小說榜單,已在全球被翻譯成18種文字出版,英美讀者口碑佳作、書店長銷佳品。

內容介紹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年度小說推薦

★入圍2007年柑橘文學獎

★已在全球被翻譯成18種文字出版

她們是“怪胎”,但你我未必就比她們正常!她們不需要憐憫,因為你我都不曾擁有她們那多彩的人生!

"我從未直視過妹妹的雙眼,從未獨自一人沐浴。我從來沒和人說過悄悄話, 也沒有自己散過步。

有那么多事情我從未做過,可是啊,我卻擁有如此多的愛!"

一個龍捲風肆虐的夜晚,露絲和露比姐妹倆誕生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處鄉間醫院。從降生世間的那一刻起,姐妹倆注定要擁有不平凡的人生,因為她們頭部相連。

她們相擁相伴三十年,卻永遠不能相見。

她們連為一體,各自卻要拚命活出自己。

她們分享著喜悅與悲傷,也心懷不為彼此所知的秘密。

她們一同背負生命,一同面對來自世間的異樣眼光,也要並肩走向死亡……

這是“那兩個女孩”的故事。

“這是一部溫暖而不濫情、讓人手不釋卷的好書。”

——《柯克斯書評》

“創造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敘述者,是對作家能力的一項真正考驗。在這部以連體雙胞胎為主角的小說中,羅莉·蘭森不僅做到了,還做到了兩次……能讀到這樣一位細膩而敏感的作家的作品,是我們所有人的幸運。”

——阿瑟·高登(《藝妓回憶錄》作者)

“無論我們是什麼背景和出身,生命總是不斷以愛、寬容和不幸來考驗我們,本書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對姐妹的特殊處境也賦予了這個故事特別的意義,而且蘭森的字字句句縈繞在讀者心間,飽含著夢想未竟的痛楚。角色如此鮮活,就好似你我身邊的人……讀到最後時,一定別忘記準備好面巾紙。”

——《今日美國》

“蘭森的成功出人意料:本來可能是一本乏味無聊的小說,卻被她賦予了一種對身份感和個體、相同與差異、正常與畸形的深沉思考。”

——《人物》雜誌

“《那兩個女孩》是一首歌謠,帶著淡淡的憂傷講述了一對異於常人的姐妹在加拿大鄉間那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那兩個女孩》如同一幅用水彩描就的夢那般悄悄滑過,在日常的瑣碎、人性慾望和人與人關係中發掘出生活的詩性所在……蘭森的筆觸溫柔而開闊,把這兩個女孩描寫得可謂恰到好處,讓人難以忘懷。”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介紹

羅莉·蘭森(Lori Lansens)

加拿大女作家、編劇。自2002年出版首部小說以來,蘭森獲得了眾多國際知名媒體和書評人的肯定和褒獎。她的作品技巧嫻熟,情節動人,感情真摯,並多次入圍包括柑橘獎在內的多個文學獎項。《那兩個女孩》是羅莉·蘭森的第二部小說。

創作源起

本書的靈感來源於伊朗的拉丹與拉蕾·畢賈尼姐妹故事

拉丹與拉蕾·畢賈尼 拉丹與拉蕾·畢賈尼

拉丹與拉蕾·畢賈尼

1974年1月17日生於伊朗。她們是一對顱部連體雙胞胎,2003年7月8日在新加坡進行分離手術失敗後相繼去世。

生平

她們出生在伊朗西南部一座名為菲魯扎巴德的城市。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當時二人正在住院,而主治醫師在革命爆發後逃往美國,混亂的情況下,二人同父母失散。她們隨後被一位醫生收養。幾年後,畢賈尼姐妹才再次與親生父母重聚,但她們仍選擇與收養她們的醫生一同生活。

因為二人是連體雙胞胎,所以在學業選擇上必須達成一致。拉丹想要成為一名律師,而拉蕾則夢想成為一名記者。最後,她們決定採用拉丹的選擇。於是,她們一同在德黑蘭大學學習法律。

自從童年時起,姐妹二人就希望能夠身體分離,擁有各自獨立的生活。二人的性格有明顯的差別,拉丹更為外向健談,而拉蕾則比較內向。

分離手術

1996年時,她們就曾到德國試圖說服醫生為她們進行分離手術,但醫生以手術風險過高為由拒絕了她們。

2002年,她們終於說服了新加坡著名的神經科醫生Keith Goh為其進行分離手術。雖然被告知手術風險非常之高,但姐妹二人仍然執意要進行分離手術。她們也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關注。

在新加坡經歷了7個月的心理和相關評估後,2003年7月6日,分離手術開始進行。手術過程非常艱難,因為二人的大腦不光共用一根主血管,而且大腦組織也已經連為一體。新加坡當地時間(東八區)7月8日下午1點30分,分離手術完成。但因為術後併發症和大量失血,二人的情況仍然十分危險。下午2點30分,拉丹·畢賈尼因失血過多在手術台上去世。下午4點,拉蕾·畢賈尼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小說問世

眾人唏噓過後,這條新聞便很快被人遺忘。但是這個悲劇卻給了作家羅莉·蘭森靈感,2005年,《那兩個女孩》出版,獲得了讀者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