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拼音:biān sài shī rén
辭彙:邊塞詩人
三大邊塞詩人
高適 (700-765),字達夫。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新地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岑參(715—770),南陽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李頎:(690?— 751?),趙郡(今 河北趙縣)人,長期居潁水之陰的東川別業(在今河南登封)。偶爾出遊東西兩京, 結交當代文士。開元二十三年進士及第,不久任新鄉尉。經五次考績,未得遷調, 因辭官歸東川。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可與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相頡頏;描寫音樂的詩篇,亦具特色。 他在唐代詩壇地位頗高。
【主要詩作】
送魏萬之京 古從軍行 古意
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送陳章甫 琴歌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王昌齡(六九八-約七五七),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安史之亂後,回到故鄉,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善於把錯綜複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思和送別之詩,節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盛唐邊塞詩人
高適
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修(今河北滄縣)人。20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機會,也沒有找到出路。此後,他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貧困流浪的生活。曾和李白、杜甫在齊趙一帶飲酒遊獵,懷古賦詩。天寶八載,才由宋州刺史張九皋推薦,舉有道科,任封丘尉。後棄官客河西。安祿山之亂發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後得到玄宗、肅宗的重視,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30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頗有雄心壯志。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王昌齡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結局很悲慘。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詩體多用易於入樂的七絕。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
李頎
李頎(690-751),東川(四川三台)人。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久未遷調,歸東川別業過煉丹求仙的隱居生活。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都是他的朋友。他的詩格調高昂,風格豪放,慷慨悲涼,內容豐富,擅寫各種體裁,五、七言歌行體尤具特色。內容涉及也比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於世。邊塞詩雖不多,成就卻最為突出。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王之渙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極少。王之渙職風清白,頗受當地百姓稱道,55歲卒於官舍。
崔顥
崔顥(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氏。唐玄宗開元11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產生原因
一、由於邊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邊塞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二、有些文人嚮往邊塞風光和塞外生活,有機會到邊地漫遊:
三、有些詩人對朝廷的窮兵黷武不滿。
邊塞詩有哪些
盛唐的邊塞詩人主要有高適和岑參。前者讀過的詩作有_《別韋參軍》,別董大,!《燕行歌》等,後者讀過的詩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的_王昌齡_,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從軍行》,《出塞》是他的代表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芙蓉樓送別辛漸》中為歷史傳誦的名句。王之煥也是以為重要的邊塞詩人,他的《_涼州詞_》流露出征人久戍思鄉的哀怨,《登鸛雀樓》則是暗示出人生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給人以無窮的啟示。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邊塞詩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古 從 軍 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關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塞下曲六首(選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望 薊 門
祖 詠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前出塞九首(選一)
杜 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軍 城 早 秋
嚴 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塞 下 曲(二首)
盧 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隴 西 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己 亥 歲
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邊塞詩鑑賞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簡析】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 隴西行 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簡析】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稱燕台,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簡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採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台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弔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注】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困七日。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但此詩的受降城所在地說法不一。回樂:縣名,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
【簡析】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龍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作盧城。龍城也就是盧龍城。龍城飛將:指西漢時名將李廣。《漢書·李廣傳》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漢代為北方天然屏障。
【簡析】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其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
* 涼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析】該詩表現了征戰的殘酷,又表現了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使人覺得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