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

遼政發〔2016〕41號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並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結構、創品牌、增效益為主攻方向,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及精深加工產品供給體系,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尊重經濟規律,增強生產經營主體改善供給的責任意識和主導地位,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強化組織領導和協調服務,營造良好環境。
堅持改善供給,科學增減。抓住制約農業提質增效、品牌建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把穩定提高糧食產能作為基本底線,因地制宜,調減非優勢區玉米和低端農產品;發揮優勢,擴大市場緊缺、潛在需求大的農產品生產。
堅持創新驅動,產業融合。發揮科技進步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推進農業節本增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生態友好,綠色發展。立足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發展資源匹配較好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減少過度消耗資源和化學品投入,促進生產生態協調。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有效供給明顯增加,中高端農產品消費品比重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優質蔬菜產量穩定在4200萬噸以上,水果產量達到900萬噸,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490萬噸、300萬噸、160萬噸,水產品產量穩定在520萬噸。
——創新能力明顯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水產養殖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現代農業取得積極進展。
——質量效益明顯改善,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業節本增效成效顯著;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75%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
二、大力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
(四)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引導農民尊重和適應市場變化規律,在鞏固2016年調減2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成果基礎上,積極引導調減非適宜區玉米種植面積,開展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試點。穩定主產區糧食產能,擴大優質水稻、專用大豆、特色雜糧、高澱粉馬鈴薯種植面積,做強油料、蔬菜、水果等優勢品種,做精食用菌、中藥材、小漿果、花卉苗木、柞蠶等特色產品。實施好1000萬畝設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和1000萬畝水果振興計畫,提升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和高效精品果園建設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菸草農業,到2020年,菸草種植面積達28萬畝。
(五)最佳化畜牧業結構。穩定生豬和家禽生產,積極推廣遼育白牛、絨山羊等優質特色草食畜牧業,發展驢、貂、蜜蜂等特色品種, 鼓勵支持畜產品加工企業建設現代養殖基地,提高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養殖水平。到2020年,牛羊肉總產量比2015年增長50%,年均增長85%。實施“糧改飼”試點,引導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料作物種植,加大秸稈飼料化開發利用力度,積極推進種養業有機融合。
(六)最佳化水產業結構。以海參、對蝦等18個海淡水優勢特色品種為重點,加快發展增養殖業,進一步實施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健康養殖,加快推進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到2020年,18個優勢特色品種產量達到260萬噸,產值520億元;優勢特色產品出口創匯力爭達到20億美元。
(七)最佳化林業結構。以調整最佳化林種、樹種和產業結構為突破口,積極培育林業新興產業,增強林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培育落葉松、楊樹等大徑材和紅松果材兼用林65萬畝,發展林下參、刺五加等森林中藥材150萬畝,開發山野菜、林下食用菌等森林食品50萬畝。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森林蓄積量達到341億立方米。
三、積極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八)大力發展高品質農產品加工業。以優勢農產品資源和“一縣一業”示範縣建設為基礎,加快產品創新升級,增加優質農產品加工品種供給。延長糧油、果蔬、畜禽、水產、林特產品和現代種業等產業鏈條。糧油產品重點發展主食加工業,積極開發副產品綜合利用,大力提高優質白酒產量。果蔬重點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加工,提高清洗、分級、預冷、保鮮、殺菌和包裝等處理能力。畜禽產品重點發展肉、蛋及奶產品加工,提高工廠化屠宰集中度。水產品重點發展系列魚製品、風味食品、速冷製品、保健方便製品等。林產品重點發展優質林特產品、森林食品、中藥材等加工產業。
(九)加快提升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功能。提升現有產業園區服務功能,增強園區產業集聚能力,力爭到2020年建設一批有規模、有競爭力、地域特色鮮明、引領示範作用突出的高標準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制定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標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配套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堅持項目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一批成長性好、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競爭力強、節能環保等優勢產業項目。
(十)積極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研發、改進管理、提升質量,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壯大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的大型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特色加工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消化玉米產能和庫存,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鼓勵行業協會依託龍頭企業,指導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工作。
(十一)加快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改造提升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一批城市社區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力爭建設若干區域性、全國性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農產品行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生產與銷售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發展農產品從田間到地頭直達餐桌的流通新模式。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優勢,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搞活糧食流通,加強糧食產銷合作,確保糧食市場平穩順暢。
(十二)依託農業資源發展旅遊、健康養老產業。加強規劃引導,因地制宜推進特色農業園區、休閒農莊、農家樂等建設,擴大都市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農耕文化等旅遊產品供給。大力發展潛海采捕體驗、濱海垂釣、都市漁港、冬季捕撈等休閒漁業項目,滿足多樣性消費需求。加快森林公園建設,打造國家級森林養生、養老基地,大力發展森林健康養生養老產業,到2020年全省森林旅遊年接待遊客力爭達3400萬人次。
(十三)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發展“智慧農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套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開展數據匯集與挖掘,建設全省農業大數據中心,增加大數據產品服務供給。加快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平台,加快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建設。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等創意農業。鼓勵大中城市郊區發展都市農業、“認養農業”、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
(十四)積極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支持農產品出口備案基地、示範區建設。鞏固傳統農產品出口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加快境外農產品貿易平台建設,推進農產品出口企業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推動農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加強農業對外合作,帶動優勢農產品出口。
四、著力強化農業供給側科技和物質支撐
(十五)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和服務的積極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培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糧油作物新品種,發展工廠化育苗,加強畜牧業繁育體系、漁業優質苗種繁育及林果業苗木基地建設。
(十六)加大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組建遼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著力解決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性技術問題。鞏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效,健全“人權、財權、物權”線上管理體制,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效能。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推廣服務,選派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
(十七)切實提高耕地質量。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2292萬畝。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農藝節水技術。繼續發展以糧食主產區為主的水田節水改造和旱作區水源與設施改造,提高農業供水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4萬畝。
(十八)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開展農機新產品補貼和農機報廢更新試點,增加中高端型、全產業鏈的優質農機裝備供給。加強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擴大集成配套農業機械化技術供給。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種養加全面機械化取得顯著進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
五、積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十九)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到2020年,制(修)訂地方標準200項以上。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和農業經營主體,由無公害、綠色種植標準向有機標準或歐盟標準提升。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台。
(二十)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理念,選擇一批縣(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落實減量措施,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遵循“控、替、精、統”技術路徑,加強病蟲害防控能力建設,促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融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二十一)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收運儲體系建設,到2020年,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推廣套用標準地膜,引導農民回收廢舊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快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實施、農戶參與的農膜回收利用體系,支持建設廢舊地膜回收初加工網點及深加工利用項目。加強畜禽糞便科學化處理和有效利用,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完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制度。
六、努力增強農業供給側市場主體活力
(二十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尊重農民意願,確保工作質量,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建設產權交易平台,到2017年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2020年,省、市、縣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套用平台正式運行。發揮家庭經營的基礎作用,通過引導土地有序流轉,促進家庭農場發展,使之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探索新的集體經營方式,發展壯大集體實力,提高為農戶服務水平。
(二十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經營組織,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多種經營。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二十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支持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服務。在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領域,抓好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服務。
七、保障措施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研究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農委,負責協調、指導、推進、考核等日常工作。市、縣(市、涉農區)政府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十六)落實政策措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已經出台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抓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搞好抵押貸款試點,推進農業金融保險創新,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要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多渠道籌集資金,落實好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的相關政策,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
(二十七)營造良好環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充分調動各方面支持、參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凝聚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正能量。
(二十八)強化督查落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集中發力,務求實效。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建立健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情況定期通報制度,適時開展督導檢查。

遼寧省人民政府
2016年6月16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