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秦齊助之伐宋,民勞而實費。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強而國弱也: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而足下行之,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而齊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之事齊也,失所為矣。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讎而世負其禍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一齊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衛,此所謂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雖然,臣聞知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者也。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句踐棲於會稽,而後殘吳,霸天下,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今王若欲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乎,則莫如遙伯齊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盡焚天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之秦。秦挾賓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一國都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謂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齊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利而勢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趙?今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立為三帝,而以令諸侯。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熟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攻齊,曰必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夫反宋地歸楚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也。夫實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齊也,猶釋弊ε。今王之不收燕、趙,則齊伯必成矣。諸侯戴齊而王獨弗從也,是國伐也;諸侯戴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趙,名卑而圖危;王收燕趙,名尊而國寧。夫去尊寧而就卑危,知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也。必如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說秦?秦伐齊必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齊,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戰國策》一十九,又見《史記·蘇秦傳》)
相關詞條
-
《史記·燕召公世家》
這篇傳記本著“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記敘了西周開國功臣召(shào,紹)公奭(shì,世)所受封的燕國的八百餘年的歷史。文中通過...
內容提要 人物形象 現代譯文 原文+注釋 -
遺
遺的讀音是yi,從辵,部首是辶,從貴。基本字義1. 丟失2. 漏掉3. 丟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4. 余,留5. 死人留下的6. 不自覺地排泄7. 生物體...
基本信息 參考辭彙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常用詞組 -
史記·燕召公世家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啟示 內容提要 原文+注釋 譯文 -
前燕景昭帝
儁攻陷其城,斬他,因而都之。 ”及戰,敗之,斬首七千餘級,擒閔,送之,斬於龍城。 ”儁顧謂?曰:“伯陽之言,藥石之惠,汝宜戢之。
人物生平 趣聞逸事 史書記載 諸子介紹 -
景十三王傳
《景十三王傳》,是《漢書》的篇名。主要記載了漢景帝劉啟的十三個封為王的兒子及其後代的歷史。主要介紹了西漢中期的諸侯王的情況,可以和西漢初期的和後期的作比...
原文 譯文 作者簡介 -
昭陵[唐太宗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
地理環境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陵園格局 考古發現 -
藩王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
簡介 意義 歷朝藩王 -
封禪書第六
封禪時,萬靈同時受祀,因論封禪而追論諸神及名山大川的祭祀,這是司馬遷寫《封禪書》的基本構想。《封禪書》的意義還在於,司馬遷以憤懣之情,對漢代統治者,尤其...
說明 譯文 原文、註解 -
封禪書
《封禪書》的實際內容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神祀,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說:“受命而王,封禪之符罕用,用則萬靈罔不禋祀,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作《封禪書》第...
內容簡介 歷史意義 白話譯文 原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