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濟橋

遠濟橋

遠濟橋,又名石陌橋、壹陌橋,為古時福州通往京師的必經之路,是典型的單孔木拱廊橋。橋東西走向,全長23米,寬5米。

地理位置

遠濟橋 遠濟橋

聯坑村位於閩侯縣大湖鄉和白沙鎮交界處.

古蹟

遠濟橋廊屋單檐懸崇山峻岭頂,抬梁木工構成,高4.5米。兩旁有木欄桿,橋樑構架採用斜撐式,頭尾分落在兩岸岩石上。橋身離澗底水面約20米,懸空而位,若似瓊樓仙閣,蔚然壯觀。橋亭上懸掛一塊板酸絲木匾,高193米,寬63米,匾上鐫刻“遠濟橋”三個隸書大字,並陰刻方寸行述跋文,詳細記載建橋歷史背景、時間,並闡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橋之心為主,則天下何遠而不濟哉,然則遠濟又豈為建橋言哉“的命名含義。匾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進士、邑人陳景韶撰書。書法筆墨酣暢、丰姿瀟灑,是陳景韶存世難得之佳作,為遠濟橋增輝生色。1989年列為第一批閩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背景

遠濟橋,就不能不提及陳景韶。陳景韶,名福鑠,字傳中,號虞孫,侯官縣(今閩侯縣竹岐鄉元格村)人。他樂善好施,熱衷於建造橋樑,遠濟橋所在的聯坑村南山澗地處侯官縣出境古道西路要衝,是通往閩北四府的必經之路。舊時無橋,而大目溪水流湍急,渡河艱難,往來的行旅只能赤足涉溪而過,每遇山洪,往往發生危險。陳景韶聽說以後,心中若有所思,暗自發誓要在大目溪上建造一座大橋,為生民立命。光緒十八年(1892年)高中舉人後春風得意的陳景韶並沒有忘記他的誓言,他聚集鄉紳倡議建橋,並帶頭捐資請來閩中的造橋名匠前來建造,歷時年余,終於在大目溪上建起了一座木質廊橋。橋成之日,一眾鄉紳百姓請陳景韶為廊橋撰寫橋匾,難以抑制內心激動地陳景韶心有所鶩,提筆書曰:“是溪舊無橋,徒涉者數瀕於危,壬辰之夏,爰諸君子集議建橋,季秋屬役,越癸巳季冬告成,顏之曰遠濟。遠濟,雲者謂之千里之遠,百代之遠,無弗蓋者二義也。況遠方觀感更創所未興者,以轉相濟遠代同志,且仍所已成者。以永相濟二義外實又兼二義也。嗚呼!士以濟天下為己任,苟利於物得為則為之,而豈獨一橋哉。一橋其濟天下之見端也。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橋之心為心,則天下何遠而不濟哉,然則遠濟又豈獨為建橋言哉!”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踏著建成的遠濟橋來到京師的陳景韶高中進士,正式踏上仕途,開始實現他濟世救民,兼濟天下的理想,陳景韶先後任江蘇丹徒、丹陽知縣,所在皆稱治。光緒二十六年後,遷任江西南道上海村木捐局、吳淞沙釣船捐局總辦。宣統元年(1909年)陳景韶升任福建興化知府,但看透了清王朝腐朽本質的陳景韶沒有赴任。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無官一身輕的陳景韶回到故鄉福建,定居福州化民營,從此開始潛心研究明史。著有《明史隨筆》、《吳中草情》,然而今天均已失傳,唯有所修《元格陳氏族譜》傳世。期間他還捐資修建了白沙汶溪橋和福州南台石橋。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景韶病逝,年四十有九。

意義

在颯颯山風送來的陣陣清涼中,從高高在上的廊橋下到20多米深的大目溪。我仰起脖子,看遠濟橋猶如巨大的彩虹般飛跨於兩山之間,在感嘆古人建築手段的同時,不禁細思,百餘歲的遠濟橋,比及天地山川的歲數,固然微如塵土,我等短短几十載的生命,該更加不值一提。想想百年前撰寫橋匾跋文時的陳景韶不過舞象之年,卻知人生在世莫虛度,實在難能可貴——人活世間,固然不遂心之事頗多,人生每個階段都頗為遭罪,然而,人之為人,既然躲不過要受罪,然若能為了他人少受一遭罪而做點什麼,就不枉此一生了呢?陳景韶當年為人傳誦的跋文就有如此境界,實是令我肅然起敬。“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橋之心為心,則天下何遠而不濟哉”。誠哉斯言,陳景韶其人,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