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海
名鑽光明之海的音譯名稱,叫做“達亞伊諾爾”,又稱大莫臥兒,1958年後又改名為“光明之眼”。它的原石在17世紀初,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著名的科勒爾礦山,前面談過的名鑽柯伊諾爾(光明之山)的原石,也是在這裡發現的。
光明之海原石的重量已不清楚,有記載說可能是787克拉,這塊寶石的最可珍貴之處,是由於它是最大的一塊粉紅色的寶石金剛石。
傳說
光明之海最初屬於古印度南部的一個王公米爾基摩拉, 後來進貢給統治印度北部的莫臥兒皇帝傑汗沙赫了。光明之海和另外兩粒也在戈爾康達地區發現的名鑽沙赫及光明之山(柯伊諾爾)一起,在莫臥兒皇宮裡珍藏了多年。後來經古印度工匠將它 琢磨成一粒重約300克拉的高玫瑰花形鑽石。
在“歷史名鑽沙赫”節中談到,莫臥兒皇帝傑汗沙赫被他兒子奧朗則布陰謀推翻,奧朗則布自己當了皇帝,占有了莫臥兒宮廷中的全部寶物,其中包括這粒“光明之海”。
法國旅行家兼珠寶商塔維密爾於1665年到印度北部遊歷,受到了皇帝奧朗則布的接待,並讓他看了莫臥兒帝國宮殿中珍藏的寶物,其中有名鑽“光明之海”、“沙赫”和“柯伊諾爾(光明之山)”。據說“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都鑲在皇帝的寶座上。“光明之海”為粉紅色;“光明之山”為淡藍色,而“沙赫”則是淡黃色。
公元1739年,波斯國王納狄爾沙赫串大軍攻入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名鑽“光明之海”和“沙赫”、“光明之山”一樣,被當作戰利品運回了波斯。自此之後,“光明之海”一直藏在波斯(今伊朗)的宮廷中。大約由於它那古老的高玫瑰花外形不美觀,曾改磨過一次,重量減為176克拉。
1958年,當時的伊朗國王巴列維結婚,專門請世界著名珠寶商哈里·溫斯頓製作了幾件首飾。其中一件是王冠,王冠正中鑲了一粒巨大的粉紅色鑽石,重約60克拉,它是用名鑽“光明之海”再次改磨而成,並且改名為“光明之眼”。在光明之眼的四周,鑲了大量粉紅色、藍色、黃色和無色鑽石,其中在“光明之眼”上方的重10克拉的黃色梨形鑽石,也是著名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