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簡介
過道效應是運輸系統對其沿線環境沒有引起任何實質效果的一種現象。任何一種運輸體系,其運輸工具或載體都可能只是經過運輸平台的沿途環境而不對這些環境帶來某方面的影響,運輸系統僅僅起到了一個純過道作用而沒有或極少改變它沿線附近的環境狀態。現今,過道效應概念已廣泛運用在交通領域以及各種傳輸領域中。
現象成因
在一個全封閉或半封閉的運輸系統中,處於系統內部的運輸工具及其相應的被運輸事物一般無法或不傾向於同外界環境發生接觸或其他形式的聯繫,這樣運輸系統內部的一切和其外部環境就產生相對隔離,也就沒有或減少了運輸工具和途徑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若運輸體系採用全半封閉的模式,就容易引起過道效應。另外,運輸速度和效率的提高會使運輸趨向直達模式,同樣會增加過道效應。
現象舉例
高速交通
我國高速公路網日趨完善的同時,給不少地區帶來了明顯的過道效應。高速公路上的車流、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僅在沿途地區經過,並未對沿線地帶產生髮展效應。以廣州到梅州為例,早期的車輛只能走低級公路,全程需8小時,這樣的行程耗時足以讓大多數司機不得不在必經之路上的河源等中途城市裡暫停休息,進行必要的用餐活動,於是沿線地區的餐飲業就因有穩定的客源而得以興旺發展。高速公路貫通後,廣州至梅州的行車時間壓縮至4個多小時,對於大部分司機而言,完全可以做到朝發午至,吃完早飯連續駕車4個多小時後即可在午餐時間抵達梅州,行程作息十分快捷合理,但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相應的餐飲業就因此遭受淡化、無人問津而逐漸走向萎縮。高速公路產生過道效應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高速公路採用全封閉模式、且大多偏離舊交通線繞城而過,每隔一段距離就集中設有必要的行車服務區,這就等於將過往車輛與沿線環境基本分隔,相互之間不產生直接聯繫;二是高速公路能夠全程高速行車,導致多半過境車輛司機往往傾向一口氣駕駛直達目的地而不在中途下高速停靠,即使處於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的各種服務業也不容易得到這些過路車主的密切關注和頻繁光顧。
不只是高速公路,像城際軌道交通、區域快速鐵路、高速鐵路幹線等各種現代化的高速交通運輸系統都或多或少會對沿線周邊環境產生過道效應,不僅沒有促進這些偏遠地區的發展,反而加重了它們的邊緣化趨勢。
高壓輸電
電流經過常規導體時都會產熱耗能,長距離輸電會導致部分電能在沿線電纜中轉化成內能擴散至外部環境。通過高壓輸電可以降低電流減少熱損耗,使輸電系統產生更強的過道效應,減少電能因沿途電阻造成過大損失。不過在其它方面,高壓輸電會產生非過道效應,如它的高壓輻射會影響輸電線路周圍環境,形成高壓禁區。
管道運輸
過道效應在管道運輸中體現得尤為重要。石油和天然氣等這類易燃化石燃料或其它適合管道運輸的危險品通過全封閉運輸系統與外部隔絕,極大降低了燃氣泄漏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同時增加了燃料供應的持續性。日常生活中的水管煤氣管等要求良好密封性,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內部的液體氣體對外造成泄露和腐蝕。
以橋代路
現代陸地交通運輸廣泛採用了以橋代路模式,是過道效應的充分運用。以橋代路優點很多,其中一個就是能最大限度避免與沿途環境衝突,比如占用耕地、破壞動物棲息地、阻礙線路兩側的居民通行等。以橋代路模式使得新建公路或鐵路只充當過道,而沒有或降低了對沿線環境的不利干擾。但與此同時,以橋代路也同時加重了很多地區經濟發展上的過道效應,導致上述所提到的不少高速交通線路開通後沿途地帶被疏遠漠視的現象。
立體路網
隨著交通運輸日趨繁忙、交通壓力日益緊張,交通擁堵問題愈加嚴重,大規模的立交路網發展極大緩解了這類困局。通過興建各種橋隧工程來減少各個運輸工具之間的平面交叉衝突,是過道效應的典型運用。例如港珠澳大橋其中一段採用海底隧道,就輕鬆解決了車道與航道的矛盾;相比海面造橋,水底隧道對航道毫無影響。
現象利弊
過道效應在不同環境會對相應事物產生不同方面的影響,從多角度而言往往是利弊共存。例如在蒸汽供熱管道中,對沿途需要供熱的地方就要設法防止或減輕過道效應,在不需要供熱的地方就要充分利用過道效應,防止熱量過多散失。又如興建高速鐵路,對沿線地區而言既可能帶來走廊效應,也可能帶來過道效應。
過道效應有時候是有利的,比如將城市污水河改造成排污管,隔離廢水給沿途帶來的空氣污染。過道效應有時候是不利的,比如在做化學實驗中,為保證冷卻水能充分利用,需要讓冷卻水從冷凝管的下方輸送、從冷凝管的上方溢出,防止冷卻水在冷凝管外環管道中產生部分過道效應而造成對內管熱氣冷卻得不徹底。過道效應在不同領域會隨時出現,還會交替產生利弊,故合理利用兼預防過道效應對生活生產效率的穩定提高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