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過客
時:或一日的黃昏
地:或一處
人:
老翁——約七十歲,白頭髮,黑長袍。
女孩——約十歲,紫發,烏眼珠,白地黑方格長衫。
過客——約三四十歲,狀態困頓倔強,眼光陰沉,黑須,亂髮,黑色短衣褲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脅下掛一個口袋,支著等身的竹杖。
東,是幾株雜樹和瓦礫;西,是荒涼破敗的叢葬 ;其間有一條似路非路的痕跡。一間小土屋向這痕跡開著一扇門;門側有一段枯樹根。
(女孩正要將坐在樹根上的老翁攙起。)
翁——孩子。喂,孩子!怎么不動了呢?
孩——(東望著,)有誰走來了,看一看罷。
翁——不用看他。扶我進去罷。太陽要下去了。
孩——我,——看一看。
翁——唉,你這孩子!天天看見天,看見土,看見風,還不夠好看么?什麼也不比這些好看。你偏是要看誰。太陽下去時候出現的東西,不會給你什麼好處的。……還是進去罷。
孩——可是,已經近來了。阿阿,是一個乞丐。
翁——乞丐?不見得罷。
(過客從東面的雜樹間蹌踉 走出,暫時躊躇 之後,慢慢地走近老翁去。)
客——老丈,你晚上好?
翁——阿,好!托福。你好?
客——老丈,我實在冒昧,我想在你那裡討一杯水喝。我走得渴極了。這地方又沒有一個池塘,一個水窪。
翁——唔,可以可以。你請坐罷。(向女孩,)孩子,你拿水來,杯子要洗乾淨。
(女孩默默地走進土屋去。)
翁——客官 ,你請坐。你是怎么稱呼的。
客——稱呼?——我不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只一個人,我不知道我本來叫什麼。我一路走,有時人們也隨便稱呼我,各式各樣,我也記不清楚了,況且相同的稱呼也沒有聽到過第二回。
翁——阿阿。那么,你是從哪裡來的呢?
客——(略略遲疑,)我不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么走。
翁——對了。那么,我可以問你到哪裡去么?
客——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么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裡了。我接著就要走向那邊去,(西指,)前面!
(女孩小心地捧出一個木杯來,遞去。)
客——(接杯,)多謝,姑娘。(將水兩口喝盡,還杯,)多謝,姑娘。這真是少有的好意。我真不知道應該怎樣感謝!
翁——不要這么感激。這於你是沒有好處的。
客——是的,這於我沒有好處。可是我現在很恢復了些力氣了。我就要前去。老丈,你大約是久住在這裡的,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個所在么?
翁——前面?前面,是墳。
客——(詫異地,)墳?
孩——不,不,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們的。
客——(西顧,仿佛微笑,)不錯。那些地方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也常常去玩過,去看過的。但是,那是墳。(向老翁,)老丈,走完了那墳地之後呢?
翁——走完之後?那我可不知道。我沒有走過。
客——不知道?!
孩——我也不知道。
翁——我單知道南邊;北邊;東邊,你的來路。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許倒是於你們最好的地方。你莫怪我多嘴,據我看來,你已經這么勞頓了,還不如迴轉去,因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客——料不定可能走完?……(沉思,忽然驚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裡去,就沒一處沒有名目 ,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 ,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 。我憎惡他們,我不迴轉去。
翁——那也不然。你也會遇見心底的眼淚,為你的悲哀。
客——不。我不願看見他們心底的眼淚,不要他們為我的悲哀。
翁——那么,你,(搖頭,)你只得走了。
客——是的,我只得走了。況且還有聲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息不下。可恨的是我的腳早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舉起一足給老人看,)——因此,我的血不夠了;我要喝些血。但血在哪裡呢?可是我也不願意喝無論誰的血。我只得喝些水,來補充我的血。一路上總有水,我倒也並不感到什麼不足。只是我的力氣太稀薄了,血裡面太多了水的緣故罷。今天連一個小水窪也遇不到,也就是少走了路的緣故罷。
翁——那也未必。太陽下去了,我想,還不如休息一會的好罷,象我似的。
客——但是,那前面的聲音叫我走。
翁——我知道。
客——你知道?你知道那聲音么?
翁——是的。他似乎曾經也叫過我。
客——那也就是現在叫我的聲音么?
翁——那我可不知道。他也就是叫過幾聲,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記不清楚了。
客——唉唉,不理他……。(沉思,忽然吃驚,傾聽著,)不行!我還是走的好。我息不下。可恨我的腳早經走破了。(準備走路。)
孩——給你!(遞給一片布,)裹上你的傷去。
客——多謝,(接取,)姑娘。這真是……。這真是極少有的好意。這能使我可以走更多的路。(就斷磚坐下,要將布纏在踝 上,)但是,不行!(竭力站起,)姑娘,還了你罷,還是裹不下。況且這太多的好意,我沒法感激。
翁——你不要這么感激,這於你沒有好處。
客——是的,這於我沒有什麼好處。但在我,這布施是最上的東西了。你看,我全身上可有這樣的。
翁——你不要當真就是。
客——是的。但是我不能。我怕我會這樣:倘使我得到了誰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鷹 看見死屍一樣,在四近徘徊,祝願她的滅亡,給我親自看見;或者咒詛她以外的一切全都滅亡,連我自己,因為我就應該得 到咒詛。但是我還沒有這樣的力量;即使有這力量,我也不願意她有這樣的境遇,因為她們大概總不願意有這樣的境遇。我想,這最穩當。(向女孩,)姑娘,你這布片太好,可是太小一點了,還了你罷。
孩——(驚懼,退後,)我不要了!你帶走!
客——(似笑,)喔喔,……因為我拿過了?
孩——(點頭,指口袋,)你裝在那裡,去玩玩。
客——(頹唐地退後,)但這背在身上,怎么走呢?……
翁——你息不下,也就背不動。——休息一會,就沒有什麼了。
客——對咧,休息……。(但忽然驚醒,傾聽。)不,我不能!我還是走好。
翁——你總不願意休息么?
客——我願意休息。
翁——那么,你就休息一會罷。
客——但是,我不能……。
翁——你總還是覺得走好么?
客——是的。還是走好。
翁——那么,你還是走好罷。
客——(將腰一伸,)好,我告別了。我很感激你們。(向著女孩,)姑娘,這還你,請你收回去。
(女孩驚懼,斂手,要躲進土屋裡去。)
翁——你帶去罷。要是太重了,可以隨時拋在墳地裡面的。
孩——(走向前,)阿阿,那不行!
客——阿阿,那不行的。
翁——那么,你掛在野百合野薔薇上就是了。
孩——(拍手,)哈哈!好!
翁——喔喔……
(極暫時中,沉默。)
翁——那么,再見了。祝你平安。(站起,向女孩,)孩子,扶我進去罷。你看,太陽早已下去了。(轉身向門。)
客——多謝你們。祝你們平安。(徘徊,沉思,忽然吃驚,)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還是走好罷……。(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
(女孩扶老人走進土屋,隨即關了門。過客向野地里蹌踉地闖進去,夜色跟在他後面。)
詞語注釋
⑴叢葬:一叢叢的墳墓,亂墳堆。
⑵蹌踉(qiàng liàng):歪歪斜斜地走。
⑶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
⑷客官:對出門人的尊稱。
⑸就沒一處沒有名目:名目,即名義,藉口。這裡指“就沒有一處沒有欺壓人民的種種名義或藉口。”
⑹皮面的笑容:皮笑內不笑,表面笑,心裡不笑。
⑺眶外的眼淚:不是流自衷心的眼淚,虛偽的眼淚。與“心底的眼淚”相反。
⑻踝(huái):踝子骨,即足腕兩旁凸起之骨。又作“足跟”解。
⑼兀鷹:猛禽類,體大翼長,視力銳敏,嗅覺亦敏,好食腐肉,中國沿海多產此鳥。
創作背景
五四運動後,革命隊伍“同一戰陣中的夥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堅持繼續前進,進行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殘酷的鬥爭面前,消極退隱。而部分文人則投向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敵人,成為資產階級右冀;而作者魯迅不倦地尋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堅持前進,反對倒退,故作此文以記錄這一歷程,也以文中”過客“為自己的精神畫像,予以自勉。
此文寫於1925年3月2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3月9日《語絲》周刊第17期。
人物介紹
•過客
這是一個勇往直前的頑強的戰鬥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頓倔強,他知道他的後面是黑暗和苦難的深淵,因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同時,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說的到處是盛開的鮮花,也不是老翁所講的都是墳,他始終相信前面總是有路可走的,只不過不是鋪滿鮮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從沒路的荊棘叢生的地方踏出一條路來。於是,他忍受著疲勞饑渴,帶著滿身創傷,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晝夜,不怕艱難險阻,奮不顧身地“向野地里蹌踉地闖進去”,決不走回頭路。
•老翁
這是一個悲觀厭世者的形象,他曾與黑暗勢力作過鬥爭,然而被帝國主義、北洋軍閥及其走狗的野蠻統治所屈服,完全喪失了鬥爭意志,過著消極退隱的生活。
•小女孩
這是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象徵著嚮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潑,擁有一顆好奇的心。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在寫作和發表《過客》之後一個月左右,作者魯迅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有過一段非常明確的自述,其中說到《過客》的主題:《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作者魯迅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鬥者更勇猛,更悲壯。但這種反抗,每容易蹉跌在“愛”——感激也在內——里,所以那過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幾乎不能前進了。也就是說,作者魯迅本人其實早已交代了《過客》的主題,就是:“反抗絕望”,“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是一種“更勇猛,更悲壯”的反抗。這個精神,充分地體現在“過客”這個人物的行為、語言和性格當中。
劇中一共三個人物,在介紹人物之前首先展示一個荒涼死寂的場景。黃昏、落日、幾株雜樹和瓦礫;荒涼破敗的叢葬;一條似路非路的痕跡蜿蜒其間;一間小木屋向著這痕跡開著一扇門;門側有一段枯樹根。這陰冷死寂的場景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然後作品集中塑造了過客的形象。他是一個在探索中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但又深感孤獨和茫然的戰鬥者的形象。他在死寂荒涼的曠野中,在充滿荊棘和黑暗的路上,衣衫破碎,赤足爛鞋,腳傷嚴重,亂髮黑須,目光陰沉,孤身一人,艱難的長途跋涉與探索,已使他困頓至極,但他仍然掙扎前行。他到了小木屋前,本可休息一下。他接受了小女孩的水喝,感到“少有的好意”,老翁也勸他停下或者回去。在停下、回去或者前進的抉擇中,他選擇了前進。哪怕自己已困頓不堪,明知前面是墳,墳以後是什麼也不知道,而且料不定自己能否走完,他也要走過去。在這位過客的身上,閃現出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過客的堅毅還表現在他不要別人的憐憫與同情。他謝絕了小女孩送給他包裹腳傷的布片,一方面認為“這真是極少有的好意”,但他不能接受。這不是他的孤傲,而是他從歷史和現實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倘若得到“布施”,“我就像兀鷹看見死屍一樣,在四近徘徊。”因此,革命探索者要永遠進擊而不停息,既不能懼怕黑暗的濃重,道路的艱險而忘卻時代的呼喚。也不能使自己沉溺於對布施憐憫的感激而背上沉重的負累,以致於步履蹣跚,徘徊不前。過客也有他孤獨茫然的一面。他孑然一身,長途跋涉,不知自己的名號,也不知要走向何方,只是不停地走,確實是孤獨而又茫然的。在老翁勸阻他時,面對著走、停、回的選擇時,他也有“對咧,休息”、“沉思”、“默想”的短暫猶豫和彷徨。但他最終還是回響時代“聲音”的呼喚,奮然而前行。過客這一形象,飽含著作者魯迅的戰鬥經歷,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韌性戰鬥精神。最後塑造了陪襯人物: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從過客同樣的路上走來,也曾與黑暗社會拼搏過,追求過光明和理想,也曾聽到過前面的“聲音”,但後來失掉了希望和理想,喪失了奮鬥的決心和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動搖消沉,永遠地休息下來了。這是一個消沉頹唐的落伍者的形象,與過客的戰鬥不息的進取精神恰恰相反。小女孩是愛的感情的詩意的化身。她十歲左右,就在這荒涼的曠野中陪伴頹唐的祖父咀嚼寂寞和孤獨。她天真稚氣,在祖父說是墳的地方,她認為有許多好看的“野百合,野薔薇”,用美的幻想代替嚴酷的現實。她富於同情心,給過客送水和包紮傷口的布片。這是一個未經風雨摧折的天真的青年的象徵。文章通過三個人物象徵了在時代的激流中人生的三個時期(青、中、老)和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藝術特色
作者以對話體的詩劇形式來表現,全篇通過三人的對話來展開情節,矛盾衝突的焦點是過客停下、回去,還是前進,層層推進,構思獨特新穎。文中大量象徵手法的運用,如陰冷的場景、墳,象徵黑暗的社會;“聲音”象徵時代的希望和理想;“野百合,野薔薇”象徵美好和青春,使思想內容的表達既生動形象,又含蓄深刻。文中的對話充滿詩情和哲理,如過客與老翁、女孩關於前面是什麼所在,過客向老翁講他為何不願回去,過客退還女孩饋贈的布片等的對話,蘊含豐富,耐人尋味深思。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過客》可以說是魯迅自身內心兩種聲音的交戰,同時也是兩種生命哲學的信仰者的心靈的雕塑。”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片山智行:“以幾近悲愴的孤獨姿態不停步地向前走去的“過客”,是最能代表《野草》世界的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 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