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
其實,“連江雞”從來就不是貶義詞,或“蔑稱”。許多旅居海外的連江籍人士,尤其是旅居日本、東南亞及台灣的連江人,每聽到朋友戲呼連江籍鄉親為“連江雞”時,不僅不認為是輕蔑,反而引以為榮。
雞自古為祥瑞之物,古文字學家說:“雞者,吉也;雄雞,乃大吉也!”雞因“吉”而諧音,由音而成名。《韓詩外傳》載:早在春秋戰國時,齊國名士田饒曾全面地論述雞的品德。他對哀公說:“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信,信也。雞有此五德。”文、武、勇、仁、信,五德兼備。所以雞被人們稱為“德禽”、“義禽”、“靈禽”、“禽聖”。雞在典籍中雅號就有好多,如“司晨鳥”、“知時禽”、“報曉禽”、“燭夜”等。
歷史
連江人歷來以“文、武、仁、勇、信”自許,台北市連江縣同鄉會創會,便以“雞”為主題,設計了金雞雄踞群山之頂,朝向晨曦啼鳴,紅日初升,光芒四射,照耀著清山綠水的圖案為會徽,製成徽章分贈鄉親及會友,與鄉親共勉,同時以此會徽作為會旗圖案。原台北市連江縣同鄉會理事長游開亨先生曾自豪地說:“吾聞人稱‘連江雞’,非但不以為辱,且引以為榮,同時並盼我連江同鄉皆能允文、允武、存仁、尚勇、守信,以發揚‘雞’的精神。”
典故
為什麼連江人聞人稱“連江雞”,非但不以為辱,反而引以為榮呢?說來,還有一段連江人引以自豪的佳話。
根據民國版《連江縣誌》卷十四·選舉篇、新編《連江縣誌》、《連江教育志》以及有關的史料記載:我國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分為童子試(縣試)、鄉試(省試)、會試、殿試。其中鄉試(省試)是最難過的關卡。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欽定的“主考”主持,在省城舉行,關防甚嚴,秀才應試須考明經、策論等。一科鄉試,一縣之中能有兩三名見榜者已屬罕見,可不知怎的,每逢酉年,福建省鄉試,連江縣學子常有4人以上中舉。據統計,清朝自順治八年(1651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福建省鄉試前後共舉行79科,連江縣秀才中舉者達168人。有人說:其中酉年開科15次。如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及十八年(1753)癸酉科,連江縣各中舉人4人。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科5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6人等。連江縣學子獨占酉年福建省鄉試鰲頭,風光無限,當時在福州地區傳為佳話,人們紛紛讚揚連江人的聰明才智,說雞年是屬於連江人的。於是“連江雞”的雅稱,就這樣漸漸地傳開來,成為了福州地區的一句俗語、口頭語。據說,這種現象,不僅在清代,明朝時就是這樣,如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廷試第二的榜眼趙恢,以及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第進士的兵部尚書吳文華,他們鄉試得中舉人時也是酉年。這種現象一直衍傳到現代。1993年(農曆癸酉年),連江一中高考升學率比往年高出2.8個百分點,錄取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名牌學府的人數也超出了往年!所以“雞”(酉年)對連江人來說意味著吉祥好運!意味著自豪和驕傲!更意味著連江人聰明智慧,奮發進取,允文、允武、存仁、尚勇、守信的精神。
由來
連江早年間(七十年代末)有連江琯頭東岱一帶的小販挑“福州擔”到倉山上渡等地叫賣,期間攜帶的雞鴨因為餵食摻了沙子的飼料,顯得肚腩鼓脹,被福州人詬病。其實雞鴨吃的飼料里有一些沙子和貝殼之類的有助於消耗的,因為雞沒有牙齒,食物主要靠雞胗強健的肌肉收縮和胃中吃下的飼料和沙石互相研磨,才能消化,不然怎樣吃下就怎樣拉出來。而福州人不知道認為連江人投機取巧不老實,後來貶稱連江人為連江雞。連江人對此甚是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