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內容介紹

中國自古以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素稱發達,在各個領域內取得眾多成就,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尤其以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四大發明為主體的古代科學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研究證明,近代科學雖首先在歐洲興起,但其所賴以建立的基本發現和發明有一半(至少100項)來自中國。整理這些科學遺產,對宏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多年研究,寫成近百萬字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其世界影響》,2002年12月由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但這類學術著作免不了要徵引各種古今中外文獻和實物資料,對大量史料作一系列考證、辨別和分析比較。這些工作是繁瑣的,但卻是必要的。不如此,不足以導出可靠的結論和相應學術觀點。

對一般讀者而言,最感興趣和最想知道的並不是考證過程的細節,而是考證結果。人們希望儘快而準確地掌握學術著作中的精華和研究成果沒有足夠時間和耐性去通讀大部頭著作。如果有人對學術著作進行梳理、簡化和濃縮,將為讀者帶來莫大便利。歷史學者段志洪博士在多年從事古籍整理和編輯出版工作實踐中,切實感到將學術著作加以普及化的必要性為此,她計畫主編一套叢書,約請志同道合的學人將一些學術著作改變成語言生動、廣大民眾易於接受的簡明、通俗的普及本,且以拙著作為試點,再由此擴及其他學術著作。這是非常好的主意,同時也是善舉。我對此深表讚賞,樂觀其成。這項工作實際上是再創作過程,幫助原著深入到更廣大的讀者層面中。但又與電影改編本不同,沒有“戲說”成分,而仍忠於原著。這次還收集、加繪多幅有關造紙、印刷、火藥、火器和指南針的插圖,充實原著之不足。相信這項工程定會取得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