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在這部號稱“速度與激情”的續集中,布萊恩·歐康納(保羅·沃克)繼續在第1集中的臥底警探身份,上次他故意搞砸了一場策劃多時的飛車搶劫調查案,自己的臥底身份也被飛車黨揭穿,雖然證明了自己的義氣,但是卻也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歐康納失去了警徽,當然也沒法在洛杉磯繼續混下去了。
若干時日後,在一個不同的城市,歐康納卻意外得到了一次翻身的機會。 邁阿密的聯邦探員試圖得到一名不法商人的把柄,他叫卡特·維隆(科爾·豪瑟),多年來一直在利用自己經營的進出口貿易公司當掩護,進行國際洗錢的勾當,海關和聯邦調查局一年來都在嚴密監視維隆的一舉一動,卻發現他除了喜歡非法的街頭飈車活動外一無所獲。在走投無路之下,調查局只好請歐康納出馬,想安排他混入邁阿密的街頭飛車黨,希望能以此為突破口逮到這名國際洗錢組織的首腦。反叛不羈的歐康納馬上開出一個條件,他堅持要和自己的死黨、前科犯羅曼·皮爾斯(泰瑞斯·吉布森)攜手合作,因為他不但是一個 犯罪高手,更是一個技術高超的飈車族。負責此案的聯邦探員馬克·漢答應歐康納,只要能破案,就把皮爾斯所有案底一筆勾消。於是,這對前科犯和前任臥底警探再度聯手組成飈車拍檔。
這本是歐康納最後一次洗清身份的機會,但是隨著對維隆的了解不斷加深,加上他發現自己愛上和維隆關係曖昧的 臥底女警探莫妮卡( 伊娃·門德斯),歐康納再次陷入天人交戰的內心掙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Brian O';Conner | 保羅沃克/Paul Walker | ---- |
Roman Pearce | 泰瑞斯吉布森/Tyrese Gibson | as Tyrese |
Monica Fuentes | 伊娃門德斯/Eva Mendes | ---- |
Carter Verone | 科爾豪瑟/Cole Hauser | ---- |
Tej | 盧達克里斯/Ludacris | as Chris ';Ludacris'; Bridges |
Agent Bilkins | 湯姆巴瑞/Thom Barry | ---- |
Agent Markham | 詹姆斯瑞馬爾/James Remar | ---- |
Suki | 戴文青木/Devon Aoki | ---- |
Orange Julius | 阿莫里諾拉斯科 /Amaury Nolasco | ---- |
Slap Jack | 麥可伊雷 /Michael Ealy | ---- |
Swerving Cop | 尼爾H莫瑞茲 /Neal H. Moritz | as Neal Moritz |
Jimmy | 歐陽靖/Jin Auyeung | ---- |
Agent Dunn | Edward Finlay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尼爾H莫瑞茲/Neal H. Moritz;Michael Fottrell(executive producer);Heather Lieberman(co-producer);Lee R. Mayes(executive producer) |
---|---|
導演: | 約翰·辛格頓 |
副導演(助理): | Frank Davis;Ty Arnold;Hans Berggren;Diane Calhoun;Christian Clarke;Bruce Franklin;Melanie Grefe |
編劇: | 德里克·哈斯/Gary Scott Thompson/ 麥可·布拉德特 |
攝影: | Matthew F. Leonetti |
剪輯: | Bruce Cannon;Dallas Puett |
選角導演: | Kim Hardin |
藝術指導: | Keith Brian Burns |
美術設計: | Lawrence A. Hubbs |
服裝設計: | Sanja Milkovic Hays |
視覺特效: | Johnny Alves;Thad Beier;Mike Wassel |
布景師: | Jon Danniells;Rick Simpson |
角色介紹
保羅·沃克 | 布萊恩 演員 保羅·沃克 前FBI幹員,前洛城臥底警察。在第一集洛城事件之後,逃到了邁阿密。目前在太極的修車廠居住,在邁阿密街頭已經有著響亮的名聲以及過人的飆車技術。在本集中被警方逮捕,被警方要求將邁阿密毒梟繩之以法,為了將功抵過便找上童年好友羅曼·皮爾斯幫忙。 |
伊娃·門德斯 | 莫妮卡 演員 伊娃·門德斯 美國海關總署派遣到毒梟身邊的臥底,暗中協助布萊恩等人找出毒梟洗錢的證據。 |
泰瑞斯·吉布森 | Roman Pearce 演員 泰瑞斯·吉布森 布萊恩的童年好友,前科累累,腳被套上發信器並限制活動範圍。起初因為布萊恩的警察身分而對之反感,後來在相處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所犯下的過錯並檢討,而再次與布萊恩建立兄弟情誼。 |
科爾.豪瑟 | Carter Verone 演員 科爾.豪瑟 本集反派,阿根廷人,邁阿密大毒梟,從事洗錢販毒以及收買警方等不法勾當。 |
路達克里斯 | 泰吉·帕克 演員 路達克里斯 布萊恩的朋友,因為發生過車禍的關係,所以只負責舉行比賽和收競賽賭金而不參與街頭競速,擁有一間修車廠。 |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 | 序號 | 曲目 |
---|---|---|---|
01 | 《Start》 | 10 | 《Hell Yeah》 |
02 | 《Act a Fool》 | 11 | 《Peel Off》 |
03 | 《Represent》 | 12 | 《We Ridin'》 |
04 | 《Slum》 | 13 | 《Rollin' on 20's》 |
05 | 《Pick Up the Phone》 | 14 | 《4F***what a Ni** a Say.》 |
06 | 《Hands in the Air》 | 15 | 《Oye》 |
07 | 《Gettin' It》 | 16 | 《Miami》 |
08 | 《Block Reincarnated》 | 17 | 《Finish》 |
09 | 《Pump It Up》 |
幕後花絮
1.直升機停機坪拍攝於《邁阿密先驅報》大廈樓頂。2.影片開頭布萊恩使用的賽車同第一集的型號相同,片中重新起用了很多在第一集中出現過的特技車輛。
3.接近影片結尾,藍色汽車開到船上的場景拍攝於佛羅里達州的比斯坎灣,當時的汽車經過特殊處理,發動機、剎車裝置和輸油管均被拆除,車身也得到徹底清潔,以免污染海水。而且幸運的是,這組鏡頭只拍了一次就順利通過。
4.在本片劇組於比斯坎灣的州立公園拍攝的同時,《絕地戰警2》也正在另一側拍攝。
5.保羅·沃克在片中駕駛的第一輛車就是他自己的賽車,現實生活中的沃克喜歡飈車,片中所有的賽車都由他親自挑選。
6.片中黃色的道奇蝰蛇出自新型蝰蛇的原型車,環球公司答應了道奇公司提出的不得在片中損壞該型產品的條件才得到新型蝰蛇的頭4輛。當時道奇公司提供的蝰蛇為紅色,在歸還之前,製片公司必須將這4輛跑車重新漆回紅色。
7.為了拍攝飛車鏡頭,大部分賽車都加裝了防滾架以加固車身,但本田S2000加裝防滾架後實在太明顯,於是特技人員改用遙控駕駛,方向盤後的司機都是假人。
8.高速公路上雪佛蘭科爾維特撞向福特野馬的一段並非是事先計畫好的鏡頭,影片結尾的部分情節也是出於演員的即興發揮。
9.尼爾·H·莫里茨的黑色法拉力Spyder在第一集中也曾出現。
10.戴文青木在影片開拍前還沒有駕照,更沒有任何駕駛經驗。
11.片中汽車使用了大量霓虹燈,以至劇組不得不請來一位技術專家全程協助。
12.片中傑克的豐田Supra是由第一集中布萊恩坐駕的複製品改裝而成,並且特意製作出可以從引擎罩看到發動機的效果。為了節省開支,引擎罩下露出的發動機實際是一副原尺寸照片。
13.在拍攝飛車鏡頭時,布萊恩的日產Skyline油箱破裂,4個輪圈也嚴重受損,但在更換了零件之後,這輛出色的跑車依然狀態良好、虎虎生威。
14.在高速公路上撞毀的野馬Saleen改裝版是由野馬V6裝配Saleen車身而成。
15.影片準備有兩個劇本,第一個為范·迪塞爾度身打造,第二個劇本是為范·迪塞爾無法出演而作。
16.保羅·沃克駕駛的三菱Lancer Evo Ⅶ是從英國進口的,因為該型號無法在美國找到。
17.片中卡特的住所曾經屬於史泰龍。
18.保羅·沃克駕駛的日產Skyline起初配備了四輪驅動系統,但後來劇組將其改為後輪驅動,以讓汽車的運動更有戲劇性。
19.當導演約翰·辛格頓看到《速度與激情》時,突然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2003 | 第5屆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電影打鬥/動作戲 | 《速度與激情》2 | 獲獎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電影火花 | 保羅·沃克 | 獲獎 |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突破電影男星 | 麥可·伊雷 | 提名 | ||
2004 | 第6屆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突破電影女星 | 伊娃·門德斯 | 提名 |
第13屆 | MTV電影獎-最具突破男演員 | 盧達·克里斯 | 提名 |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莫里茲說,因為《速度與激情》激起了強烈反響,所以導演知道已經扣動了年輕觀眾的心弦,他相信電影已經融入了街頭賽車文化,影迷由此產生共鳴,並且繼續支持著《速度與激情》的DVD及視頻。劇組已經為續集做好準備,而我們必須堅持拍攝續集的前提,那就是一如既往的真實和前衛。在Teen Research Unlimited市場調查公司公布的調查結果中,《速度與激情》是2002年秋季和2003年春季美國青少年最喜愛的電影,在影片成功的背後,是對青年文化的強烈渴求,巨大的商機也隨之顯現。
當導演約翰·辛格頓看到《速度與激情》時,突然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說,小時候在洛杉磯南中部地區長大,那時候整天都在玩街頭賽車。我在街邊把換上時髦輪轂和各種動力系統的車子一字排開,深夜裡,引擎的轟鳴會淹沒數條街區。
拍攝過程
《飆風再起》在邁阿密開拍,然後轉戰奧蘭多、紐約、洛杉磯等不同的地點進行取景,就連聯邦調查局的臨時指揮中心也破例為劇組提供了拍攝場地,片中的一些火爆的賽車場面則是在太平洋海岸公路以及威斯康辛的草原道上拍攝而成。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時間 |
---|---|
美國 | 2003年6月3日(首映)、5日(好萊塢黑人電影節)、6日 |
中國 | 2003年6月13日(台灣) |
澳大利亞 | 2003年6月5日 |
加拿大 | 2003年6月6日 |
紐西蘭 | 2003年6月12日 |
墨西哥、巴西、冰島 | 2003年6月13日 |
瑞士 | 2003年6月18日(法語區)、19日(德語區)、20日(義大利語區) |
法國、比利時 | 2003年6月18日 |
匈牙利、荷蘭、奧地利、捷克、德國 | 2003年6月19日 |
英國、愛爾蘭、西班牙、丹麥、義大利、波蘭 | 2003年6月20日 |
瑞典、芬蘭 | 2003年6月22日 |
以色列 | 2003年6月26日 |
葡萄牙、立陶宛 | 2003年6月27日 |
挪威 | 2003年6月27日(首映)、9月12日 |
新加坡 | 2003年7月17日 |
土耳其、希臘 | 2003年7月18日 |
俄羅斯 | 2003年7月21日 |
哈薩克斯坦、韓國 | 2003年7月25日 |
秘魯 | 2003年8月14日 |
日本 | 2003年8月23日 |
薩爾瓦多、巴拿馬、愛沙尼亞 | 2003年8月29日 |
菲律賓 | 2003年9月10日(馬尼拉)、24日(達沃) |
阿根廷 | 2003年9月18日 |
馬其頓 | 2003年9月19日 |
票房成績
類別 | 成績(以美元為單位) |
---|---|
開映票房 | 50,472,480 |
北美票房 | 127,154,901 |
全球票房 | 109,195,760 |
總票房 | 236,350,661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雖然不是什麼大手筆,但和第一集一樣讓人感到親切真實。(《娛樂周刊》評)雖然這是一部空若無物的電影,但技術和風格都還算堪稱精彩。(《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緊張刺激的情節、動力強勁的改裝車、風馳電掣般的街頭飆車、演員的火辣穿著與表演、流暢且前衛的電影技術,可以說依然充滿著速度與激情感。(網易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