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古堡

通渭古堡

通渭縣位於定西市東部。是古絲綢之路,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縣內的無數山巒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當地人稱其為堡(bu)子),這些碉堡,權屬上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官堡,二為民堡。作為一種防禦性的建築,碉堡在通渭的歷史上源遠流長,特別是明清時期,進入中華民國,戰亂頻仍,烽火不斷,頗受戰亂的民眾開始修築碉堡以求自保。其他只有極少數在村落中修建的碉堡,仍被當地人居住。

防禦工具

在這片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寨堡及其遺址隨處可見。據不完全調查,縣內有跡可循的古寨堡有1500多座,堪稱“千堡之縣”。通渭古寨堡如此之多,與其在河隴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密不可分。

宋朝時期的通渭寨瓮城 宋朝時期的通渭寨瓮城

宋元以降直至晚清民國時期,兵禍連結,盜賊蜂起,通渭社會極度動盪。民生窮蹇無奈,只能人自為守,家自為守,高山險要之處和川台平曠之地,寨堡林立密布。至於20世紀前期,寨堡總數竟達1500餘處,平均每兩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就有寨堡一座,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堡之縣”。通渭的碉堡,從可據的資料查閱,最早有記錄的成形堡城為漢城川古城,在“縣西八十里,依山為城,四面皆險阻”。

宋代時,為了實行對隴右地區的有效統治,朝廷先後在縣域內修築雞川寨城(在今雞川鎮司家川村)和檫珠谷大堡(在今什川鄉古城溝村)。元明時代,地方官民飽受兵匪侵擾,寨堡的防禦功能越發明顯,因此數量大為增加,而且地方官員也將修築寨堡作為一項要務來抓。萬曆年間,縣內共有“墩堡”49處。清乾隆年間,增至56處。同治元年(1862年)陝西發生回民大起義。次年,回軍遭受清軍鎮壓後進入甘肅。此後,通渭境內連年兵荒馬亂,生靈塗炭。寨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為最為堅固有效的工事,堡子確實起到了一定的防衛作用,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到了光緒19年(1893年),縣內寨堡增至95處,其中西部最多,有36處。清末民初,由於社會極度動盪不安,人們築堡更是風行一時。這段時期,境內各山、梁、川、台都築有大小、形式各不相同的寨堡。按修築者和所有權的不同,這些寨堡大致可分為官(集體的)堡、族堡、家堡三類。1949年以後,修寨築堡的歷史才告結束。目前,全縣以“堡”命名的村社仍有70個,僅此,也可窺歷史之一斑。

清朝時期的盧家嘴堡角墩 清朝時期的盧家嘴堡角墩

據不完全調查,保存完好的、半毀壞的和成遺址形式的各占到三分之一。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多數為民國時期所築,而且以家堡居多,半毀壞的多為近代以來所築,已成遺址形式的多為明代以前所築。

歷史

通渭古寨堡如果從秦長城算起,則從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至解放前期共220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漢城川古城算起,也有2000年的歷史了。

清朝時期的什川高廟山堡 清朝時期的什川高廟山堡

其中秦長城、漢城川古城、宋金時代寨堡及馬營監城遺址尚存,而且大部分已經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通渭18個鄉鎮的332個行政村,都有古寨堡分布,可謂星羅棋布。無論在高山之巔,還是在溝壑之畔,人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古寨堡,而且有些地方的寨堡密度很大,如第三鋪申家岔,在這片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5座寨堡,其中2座里、外落城的家堡和1座碉堡保存基本完好。通渭寨堡有四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不規則形等形式。其中四方形寨堡最多,約占寨堡總數的一半以上,以家堡為主,如安家堡、張八爺堡等。以平襄鎮河南村“張八爺”族堡為例,東西長44米,南北寬40米,建築總面積1760平方米,可使用面積2.6畝,外牆高約10米,含女牆約1.2米,堡牆厚6.4米,夯層6—8厘米,東南角與西南角牆頂各建一望樓,無牆台及角墩,環壕已填平。該堡現為通渭縣公安局看守所使用。家堡構築與族堡略同,只是規模更小。如平襄鎮西關村劉家堡子,東西寬40米,南北長40.4米,堡牆厚3.5米,頂寬2.5米,夯層8厘米,西北角建一望樓。堡內住劉氏一家,現分為兩戶。環壕已填平,闢為果園,堡牆內外,鮮花滿園,秋果纍纍,堪稱人居佳境。宋堡村潘家堡子與蘇家堡子腹背相連,中間僅隔2米多,堡門南北各一,均為邊長30米的四方堡,環壕、望樓齊備。潘氏與張氏互為姻親,世代和睦相處。更小者如安家川村的家堡,東西長22.4米,南北寬18.4米,有效使用面積只有0.6畝。堡牆高8米,厚3米,北牆開堡門。另建普通圍牆,圈圍家堡於其中。雖然袖珍,卻是按規範夯築並具有防護功能的堡城。

不規則形寨堡次之,多為官堡和族堡,如錦屏堡、石峰堡等;梯形和圓形堡再次之,多為官堡,如雞川古城(梯形)、什川古城(梯形)、雞川鐵櫃堡(圓形)、李店關公堡(圓形)等;三角形堡數量最少,大多數依恃地形,易守難攻,如襄南祁窯村三角堡等。通渭古寨堡由於歷史跨度時間過長,期間朝代更迭,人事滄桑,許多寨堡都有一些動人神奇的傳說故事。如秦長城關於送寒衣的傳說,宋、金寨堡關於楊家將西征的故事,清代寨堡關於回民反清起義的故事等等。這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對進一步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構建和諧社會都不無裨益。

古寨堡主要是通渭大地上留存下來的歷史文化遺蹟,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通渭在河隴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條件密不可分。儘管同樣的古寨堡在周邊各縣不同程度地也有分布,但通渭古寨堡的歷史跨越時間之長、存在數量之多、修築形式之多樣、流傳故事之豐富,都是其他各縣所不能與之相比的。因此有遊客說:“通渭是古寨堡的博物館。”的確,在這方面通渭的獨特性、優越性不言而喻。將古寨堡作為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到過通渭的所有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望。

通渭古寨堡作為歷史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西部近古時代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不僅應該加大力度保護,而且應該通過詳細普查,將其名稱、形式、大小、墩牆、炮台、壕溝等以及特殊設施、傳聞史事、歷史記載、保護情況等的文字圖片材料按類編號,整編歸檔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