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板橋口鄉正文國小

通江縣正文國小的前身系板橋口鄉中心國小,2004年6月1日更名為正文國小。建國前,板橋鄉的教育主要是私塾和保國民學校。1949年,由於國民黨潰軍騷擾,各類學校紛紛停辦。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通江縣正文國小的前身系板橋口鄉中心國小,2004年6月1日更名為正文國小。建國前,板橋鄉的教育主要是私塾和保國民學校。1949年,由於國民黨潰軍騷擾,各類學校紛紛停辦。

學校師資力量

1951年3月開始創辦板橋初級國小,實行民辦公助,校址設在二郎廟正殿,一個班一名教師,屬青峪中小管轄。1952年3月轉為公辦,稱中心國小,校址由二郎廟遷往文廟(現政府處),設2個教學班,2名教師,48名學生,轄村小 15個教學班, 15名教師,120名學生,由吳心純兼管各村小的教學工作。
1956年至1966年,出現了公辦、民辦、耕讀三種辦學模式。1966年底,全鄉有學校19所,教師48人,教學班45個,學生1901人。這十年間歷經三位校長(苟在簡、張承奉、張克勤)和一位行政負責人(趙久模)。中小校舍以文廟為主。
1966年至1978年,由於文革武鬥之風盛行,衝擊了學校,無法正常教學,在“複課鬧革命”的號召下,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軌。張克勤任校長至1970年,後由張敏接任,1972年秋由吳明群接任,1974年秋由劉仕發任校長。教師隊伍進行了整頓,轉耕讀教師為民辦教師,開始了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辦學體制。1977年秋,中小教學班增加到10個,學生超過210人。
在發展國小教育的同時,國中教育開始起步,1967年秋,板橋國小附設國中班開學,當年招收2個班,68名學生,4名教師。1973年秋,附中停辦。1975年秋,在白果壩創辦“五·七”中學,當年招收一個班,38名學生,後於1980年秋併入板橋附中。“五·七”中學創辦六年間有12名學生考入通江縣重點中學,近100名學生考入普通高中和中專。
1975年秋,板橋附中重辦,1998年秋停辦,歷時11年,共培養國中畢業生5099人,其中有148人升入中師中專,有502人升入高中。
1978年至1987年,是板橋國小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1978年,楊建安任校長,任職一年後由劉仕發繼續擔任校長。
1985年秋,教育體制由五年制變為六年制。1984年全鄉開始集資辦學,歷時兩年,全鄉籌資12萬元,投義務工3萬多個。中心校從文廟遷到現址,現校址於1982年七月動工,修建了780平方米的教學樓和1030平方米的生活用房,1984年春投入使用。1986年底,全鄉有國小17所,教學班56個,教師47人,學生1765人。板橋國小被縣人民政府嘉獎為“初普教育先進單位。”
1988年至1992年學校工作重點轉入內部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90年畢業的100餘名畢業生中,有12人考入通江重點中學,4人考入中師。
1993年秋,劉仕發調離板橋,由副校長張富貴主持工作一年。1994年秋,金煥榮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1994年秋至2001年秋,是板橋國小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全鄉教學點18個,教學班61個,教師78人(含代課教師),在校學生超過2000人,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分別達到97%、95%、95%。1997年順利通過了“普九”驗收,並被縣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單位。1996年享受了“貧二”項目,上級撥款70萬元,鄉籌30萬元,新建鋼混教學樓1500平方米;自籌資金20萬元,修建了校門和運動場,綠化了校園;1998爭取國家“貧四”項目30萬元,修建750平方米的綜合樓。
2001年秋由副校長姚鋒主持工作一年,同年秋採用教師入股、分期付款的辦法購進微機32台,開始了信息技術教育。
2002年秋至2010年10月,由姜東任校長兼支部書記。這三年,是板橋國小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期。
2010年10月,由曾慶超任校長。
2003年秋,為進一步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學校將全鄉三年級以上學生全部集中到中小實行寄宿制,中小教學班21個,學生900餘人,教師38人。為做好學生的後勤服務,學校於2003年暑假自籌資金2萬餘元購回鍋爐1台。同時,分批購回鐵床和鐵制課桌凳,保證了人平1套桌凳,每位學生睡上鐵床。
2003年暑假,學校爭取國債資金20萬元,改造並裝飾了最早的教學樓,同時於2003年寒假搶修了主體教學樓邊的堡坎,新修了內院廁所。
2004年6月1日,何正文將軍的親人向中小捐資45萬元,學校多方籌資50萬元,歷時1年,新修了12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拆除舊房150餘平方米,開挖土石方2000餘立方米,擴建、硬化運動場1500平方米,新建花台150餘米,修建了將軍塑像園林,封閉了校園,使學校成為現有的規模與布局。
2005年6月1日,何正文將軍夫人萬玲女士及市縣領導親臨中心校,為正文將軍塑像揭幕和學生宿舍樓剪彩,並向學校捐贈圖書2000餘冊、電腦10台、鋼琴1部、校服1200套,文具1200套。同年秋,中心校教學班21個,學生1200餘人,教師36人,中心校設立了各類辦公室10餘間,並安裝了寬頻網,辦學規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硬體設施躍入全縣前列。
2007年暑假,上級補助資金10萬元,分別新修和改造了白岩坪村國小和大盅嶺村國小。
2008年5月,受“汶川”大地震的影響,中心校舊教學樓、城子山村國小和焦城寨村國小均成為危房,無法使用。同年秋,上級補助資16萬元對中心校舊教學樓進行了加固維修。
2008年秋,上級補助資金16萬元對城子山村國小進行了加固維修。
2008年秋,中心校成立了教職工一伙食團。
2009年春,巴中市國土資源局捐款14.5萬元維修改造了堰流溪村國小。
2009年春,學校引資修建了學生膳食中心,結束了蒸飯和吃鹹菜的歷史。同年春,學校高標準綠化了操場邊和校門口長梯兩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9年5月,學校代表縣人民政府接受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評估,受到了評估團的高度肯定。
2009年秋,學校通過縣政府採購中心,採取分批付款的方式,購買了價值24萬元的教學設備和實驗器材。
2009年秋,縣教文局為學校補充了11名教師,緩減了學校師資的嚴重不足的矛盾。
為整合教育資源,2010年秋,學校拆並了牛腦山國小、大盅嶺村國小和江家坪國小。根椐學生減少的現狀,除城子山村國小和大銅錢村國小外,均實行了隔年招生的制度,克服了複式班的出現。同年秋,中心校增設了學前班。

學校成績

學校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高度重視了內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3年10月被縣教文局評為“校風示範學校”,2004年4月被縣教文局表彰為“師德師風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教師節被中共通江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通江縣名學校”,2006年2月被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縣教文局評為“依法治校先進單位”和“綜合目標考核二等獎”,2008年10月被中共通江縣委授予“文明單位”,2009年10月被中共通江縣委評為“平安學校”。

學校文化

正文國小的更名,特別是正文將軍塑像在校園內坐落,給學校帶來了新發展機遇,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正文國小的全體師生將一步發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弘揚紅軍文化,學習將軍風範,繼承將軍遺志,恪守“尚智、尚勇、正人、正文”的校訓,追求“管理科學、設施一流、師資雄厚、質量上乘、事故為零”的工作目標,用嶄新的人文理念培養勇於創新、勇於實踐、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為將正文國小建設成為巴蜀名校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