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北斗

逐夢北斗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全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國防科大展出了一款新型高性能衛星導航接收機,可同時接收我國的北斗、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三種信號體制。這種創造性的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有效保證導航定位的準確與安全,使我國擺脫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6月14日,記者走近國防科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斗青年科研團隊,感受他們用青春熱血,逐夢“北斗”的壯美情懷。

基本內容

初生牛犢,破解多年未解技術瓶頸

北斗導航系統 國防科大北斗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由200多人組成,平均年齡不到30歲,8成具有博士或以上學歷。“到2020年北斗系統如期覆蓋全球時,我還不到30歲!”稚氣的臉龐自信滿滿,如不是這“乳虎之聲”,記者實難相信,眼前的這名大四學員竟是北斗團隊一員。

技術突破

18年前,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一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國防北斗導航系統 科大在讀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在時任該校電子技術系總工、現任副校長的莊釗文教授指導下,提出了旨在解決信號傳輸與接收難題的“全數位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並將之呈給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陳芳允。

躊躇滿志

等待回音的日子裡,不少“北斗”前輩對此充滿質疑。“軍人就要敢擔當,沒有金剛鑽,就不北斗導航系統 攬瓷器活兒!”年輕人躊躇滿志。半年後,他們帶著一筆4萬元鼓勵嘗試經費和一台當時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回到了學校。

沒有實驗場地,他們找學院藉資料室;沒有設備,他們找各課題組東挪西湊。就這樣,在莊釗文的悉心指導下,3名博士生憑著青年人特有的虎氣與朝氣,幹得熱火朝天,孵化了該團隊的雛形。3年過後,北京星地對接現場。當看到顯示器上脈衝閃閃、捕捉信號成功的那一幕,在場20多位這一領域的專家無論如何不敢相信:10年來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被他們僅用3年完美破解,一舉打破了國外在這一核心技術上的封鎖與壟斷。

艱苦攻關

最終,經過18年的艱苦攻關,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突破“北斗一號”地面中心北斗導航 站關鍵技術瓶頸,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北斗一號”手持用戶機系列;在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擔當主力軍,為覆蓋亞太地區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開通作出突出貢獻。

2009年,“北斗”二代導航衛星二期工程期間,一個由歐洲航空航天局專家領銜的代表團飛抵北京,代表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要求與我國“北斗”系統展開爭議已久的頻率談判。這一艱苦卓絕的拉鋸式談判持續了3年。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在參與談判的同時,刻苦攻關,探索出一套創新的信號調製理論並成功申請專利,為保護國家“電磁領土”提供了技術利劍。

心懷代代凌雲夢,再造帝車擎蒼穹。”看到國防科大“雛鷹”們成功托舉“北斗”的故事,一位感懷不已的老專家揮毫潑墨。

迎難而上

給衛星注入“抗體”

“你們是李雲龍式的團隊,敢於亮劍,亮劍必勝!”中科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樣評價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2001年11月,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但是,走向套用的過程中,再次遇到難題。當時的北斗用戶機個頭很大,使用的時候要用背包背在身上。

當時已擔任國防科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的莊釗文教授帶領更多的年輕專家組成堅強的戰鬥隊,再次主動請纓。立項中標後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一系列的奇思妙想全部變為現實。2004年6月,課題組推出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用戶終端——手持式用戶機,一舉解決了設備小型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成為我國第一款通過裝備定型的小型化手持式北斗用戶機。一次,我國一顆“北斗”衛星在試運行過程中,受到強烈干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專家分析原因,認為複雜電磁環境是“罪魁禍首”。如果3個月內不能解決問題,即將組網的10多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已發射的衛星將無法有效使用,損失不可估量!

經過討論,專家們提出兩種方案:一是“躲”,改變通信信號頻率,避開形成干擾的信號頻率。這樣做比較穩妥,但要對此前已建成的系統重新建設,將會為國家造成數億資金損失。更麻煩的是,如果以後電磁環境稍有變化,衛星就要“躲”個沒完,損失將是無底洞;還有一種方案就是“抗”,通過增加抗干擾設備,打造電磁盾牌,保護衛星不受任何信號干擾。“相當於給衛星注入‘抗體’。”國防科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飛雪教授說,這樣做投資少,安全性高,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 怎么辦?一時間,專家們都有些作難。

攻堅豈能繞路走!我們3個月內一定拿出解決方案!”關鍵時刻,團隊請命出戰。隨後,他們與時間展開賽跑。不到3個月,他們研製出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而且還修正了航天部門的有關指標數據。這一難題的解決不僅為國家挽回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使衛星系統能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中繼續運行。

天道酬勤

勤奮成就“北斗”

“團隊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於大家對‘北斗’事業、對團隊充滿無限的愛。”莊釗文說,這使得團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在科研團隊里,“白加黑”、“五加二”是他們常態化的生活模式。在團隊的每個實驗室角落,都擺放著行軍床;一日三餐都在實驗室;每個人的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為了科研攻關,承擔新一代編碼升級任務的教員唐小妹孩子剛滿月就提前上班。因長期在試驗一線攻堅無法脫身,研發人員張勇虎脖子一側的淋巴結核直到長到雞蛋大小才去治療。凝聚力不僅來自隊員熱火朝天的幹勁,還在於大家親人般的關愛。2012年11月29日,是團隊成員李井源30歲生日。那一天,在北京某實驗現場忙碌的他早已忘記了這特殊的日子。

任務完成已是凌晨3時,此時,項目負責人朱維祥老師端來幾碗剛泡好的速食麵。“剛才幾位博士去買蛋糕,可店鋪已打烊。我們就吃碗壽麵共同為你慶生!”寒夜裡,一席知心的話語讓李井源暖暖的。

1+1大於2。在強調內部的團隊建設時,國防科大北斗團隊也注重對外的強強互補和合作。2011年9月,國防科大北斗團隊與昔日曾是高強度競爭對手的另一家單位,合作研發麵嚮導航的複雜電磁環境項目。雙方展開合作後,該單位的實驗模擬環境優勢彌補了國防科大的不足,後者則在信號模擬技術上彌補了前者的缺陷。強強聯合後,雙方僅用1周就完成了方案設計和標書的撰寫,並順利爭取到項目的承制資格。此後,嘗到甜頭的北斗研製單位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2012年,由國防科大牽頭,聯合多家單位,率先成立了“先進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天道酬勤,代代北斗青年用勤奮成就了“北斗”。如今,國防科大北斗青年科研團隊每一個年輕人的夢想凝聚成了一個響徹雲霄的使命——“用技術推動北鬥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