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戰國時期,西部的秦國試圖武力統一天下,他們面對東部六國採取了“遠交近攻”戰略,面對秦國的強大,東部的齊、楚、燕、趙四國只顧自保,他們放棄了與地處中原的韓、魏兩國的盟約,這樣,秦國的“遠交近攻”便發揮了極大功效,很快消滅了魏、韓二國,使得齊楚四國的門戶洞開,四國以為賄賂秦國便能夠自保,便節節退讓,結果,這樣的賄秦戰術根本失效,不久,四國皆亡。辨析
秦國滅亡六國的歷史經驗,歷來是中國各朝代進行天下和平與發展的反思案例,許多思想者都寫下過反思和總結這場歷史變故的論文。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漢朝賈誼的《過秦論》和宋朝三蘇的三篇《六國論》。反思
賈誼說:“鄙諺曰 :‘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過秦論》)。而蘇洵在指出了六國賄秦惹禍以後,又總結到,國家的顛覆,往往都是因為自保不救他國所致,各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六國論》)。
蘇軾更是一針見血的道出了天下存在著各國互相制衡而互相和平發展的關係式,容忍一方的兇猛,往往是破壞自然社會生態平衡的,他說:“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猛鷙,昆蟲之有毒蜇也。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以不察也。”(蘇軾:《六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