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線襖

辮線襖

古代服飾名,始於金代,河南焦作金墓出土陶俑,即穿此衣,至元代廣為流行。簡單說就是,圓領、緊袖、下擺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

古代服飾名,始於金代,河南焦作金墓出土陶俑,即穿此衣,至元代廣為流行。其制窄袖,腰作辮線細折,密密打襉,又用紅紫帛拈成線,橫腰間;下作豎摺裙式。簡單說就是,圓領、緊袖、下擺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
中間為辮線襖
相關資料:
《野獲編》:“若細縫褲褶,自是虜人上馬之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從和儀衛穿著。《元史·輿服志》列入“儀衛服飾”條內。
《元史·輿服志》:“羽林將軍二人……領宿衛騎士二十人……皆角弓金鳳翅幞頭,紫袖細褶辮線襖,束帶,烏靴……。”但從元刻本圖像看,穿辮線襖者,不限儀衛,尤其在元代後期。如元人刻本《事林廣記》插圖中的武官;
《全相平話五種》插圖中的“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多穿著辮線襖。至明代,上層官吏,甚至皇帝,亦愛著此服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