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
1923年生於波蘭小鎮布寧。擅長以幽默、詩意的口吻描述嚴肅主題和日常事物,以詩歌回答生活。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享有“詩界莫扎特”的美譽。
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史上第三位獲獎 女詩人。
2001年成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名譽會員,系美國授予傑出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2012年2月1日,於克拉科夫逝世。同年,《萬物靜默如謎》出版,不僅入選“新浪中國”“深圳讀書月”等各大年度“十大好書”榜,更是創造了詩集的出版奇蹟,一年內暢銷十萬冊,使她成為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
相關書籍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詩選2》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由胡桑翻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辛波斯卡繼《萬物靜默如謎》之後又一經典詩集,同時也是辛波斯卡逝世2周年獻禮之作。
在這本詩集中,詩人用機智、迷人的聲音與語調 ,訴 說了對家人的懷念與讚美、對世間種種生活的愛、對消逝的時間與國度的迷戀、對日常和萬物的詩意描摹,隱隱折射出詩人內心的豐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書中收錄《告別風景》《事件的版本》《從無饋贈》《我致力於創造一個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時代之子》等80多首雋永的詩作,同時重譯了《萬物靜默如謎》中廣為流傳的《一見鍾情》《種種可能》《在一顆小星星下》等10餘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譯文中窺見經典的韻味。
談話摘錄
▲ 波蘭人眼中的辛波斯卡什麼樣?
波蘭大使館文化促進部的萬山先生說,“在閱讀辛波斯卡詩歌的時候,她性格里體現有兩種角色:其一,她是一個無限智慧的哲學家,看過太多世界的黑暗面,看世界很冷靜,嚴肅、嚴厲;其二,她是一個小姑娘,這個小姑娘非常年輕,熱愛生活,熱愛世界,有一顆兒童之心。她是一個特別的人。”
▲ 胡赳赳:辛波斯卡的每首詩,都是我想寫的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如果說一個詩人,只要有兩千個讀者,那么就很了不起了。我聽到在德國,一個詩人如果有兩千個讀者,就意味著,德國的知識分子人手一本(她的書)。”
“我對辛波斯卡的感覺,是我覺得她很安靜,致力於觀察日常生活中隱蔽的地方。辛波斯卡能接收到的一些信號,和我們對麻木生活接收的信號,是不一樣的。”
“我第一次讀辛波斯卡的詩歌就是源於朋友書架上的《萬物靜默如謎》,我感覺她寫的每首詩,都是我寫的。風格都一樣。她寫的詩歌,都是我願意去表達的。所以會感覺到寫詩人之間的感受是相通的。你能一下子讀懂並進入這些詩。”
“從詩歌的純粹性來講,我更認同詩歌作為柔軟、柔弱的那一面,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恰恰是詩歌迷人的地方。”
▲ 苗煒:她的詩給我們帶來釋然的感覺
“我2012年去波蘭看過歐洲杯,在書店曾經有各種詩集,紀念2012年2月去世的辛波斯卡。其實現代詩歌是很難懂的,不寫詩,就進入不了現代詩歌的語境,於是很難去理解詩人語言表達的東西。但是當我讀到辛波斯卡的詩歌,就有種釋然的感覺。”
“據說浦睿文化出品的第一本辛波斯卡詩作《萬物靜默如謎》賣了十萬冊,我想,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在讀辛波斯卡,也是源於她所表達的情緒,十分準確。”
▲ 蔣方舟:我曾抄寫《一見鍾情》給不同的男友
“我第一次參加這么文藝的活動,剛剛走進來的時候,看到擠滿了年輕人,讓我很驚訝,而《我曾這樣寂寞生活》這本書的腰封上寫著‘王安憶、野夫、柴靜、幾米、陳綺貞、高曉松這些人都在讀辛波斯卡’,他們同時出現在一個語境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恰恰說明,辛波斯卡的詩作讓所有人心生歡喜,並且讀得懂。”
“最早聽到辛波斯卡的詩,是《一見鍾情》,我記得還曾抄寫給不同的男友,後來發現竟然都適用。辛波斯卡雖然很遙遠,但卻也是一個很親切的詩人。”
“前年我去過波蘭,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家,而這也是我和辛波斯卡唯一的聯繫。我在華沙看過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讓我理解為什麼波蘭的詩人和文學家總給人一種不確定性。
米沃什有首特別著名的詩:
莫愛國家:因為國家終將滅亡。
莫愛城市:因為城市終將破碎。
扔掉紀念品,否則從你桌上,
一種令人窒息的毒煙將逸出。
“他們(米沃什和辛波斯卡)經歷過廢墟再重建,其實波蘭有很多很多的作家和詩人,但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不是那些現實主義描寫城市的一草一木,或者是描寫具體的人情世故的人,而是把現實拆解、打碎再重新拼湊的作家,比如辛波斯卡。”
▲ 微信公眾賬號“讀首詩再睡覺”的聲優不繫舟(網名)
“也許有人會問我,你是有多愛讀詩?我只想說:當你讀詩的時候,就會覺得一下子從庸常的俗世中脫離了出來。我曾經想:我的理想是什麼?如果在我老年的時候沒有把自己吃成一個胖子,那么我希望我像辛波斯卡一樣優雅。即使世界上有種種荒謬,但卻可以發出一百個笑聲,用清亮的眼睛看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