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語

轉語

指語詞因聲音有變轉而別為一意義相通的語詞。 轉語 [zhuǎn yǔ]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轉告。 2.訓詁學術語。因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轉變的詞。有音轉而義不變的,如《方言》第三:“庸謂之倯,轉語也。”“庸”、“倯”是迭韻相轉。 3.佛教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如雲門三轉語、趙州三轉語等。 4.引申為解釋的話。 5.指轉換話題。 英文翻譯:Transfer of language

歷史記載

"轉語"這個名稱始見於揚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說:“?,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清代戴震有《轉語二十章》。其書不傳,可是有序一篇,載於《戴東原集》。他把聲音的變轉,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位”,一類是“位同”。“同位”為正轉,“位同”為變轉。這都是就聲母來說的。“同位”就是發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發音方法相同。如"端"、“定”兩母相轉是同位,如“端”、"精"兩母或"定"、“從”兩母相轉是位同。他說:“凡同位為正轉,位同為變轉……凡同位則同聲,同聲則可以通乎其義。位同則聲變而同,聲變而同,則其義亦可以比之而通。”他認為由此就可以“疑於義者以聲求之。疑於聲者以義求之”。總之,用音義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轉為有系統的知識。上溯可以求語根,下推可以解語詞分化的緣由。王念孫作《廣雅疏證》,郝懿行作《爾雅義疏》,錢繹作《方言箋疏》,都以此闡發訓詁,成就極大。

與戴震同時的人程瑤田又作《果蠃轉語記》說明有相同的聲音組織形式的複音詞,字義也每每相通。他說:“聲隨形命,字依聲立;屢變其物而不易其名,屢易其文而弗離其聲。”這就把許多雙音語詞字不同而音義相通的也納入研究的範圍來了。在清代訓詁學中推尋語源方面又前進了一步。

語言特點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語言變轉,有因時而變的,有因方言地區不同而變的。晉代郭璞注《爾雅》、《方言》,每每說“語聲轉”,或說“語轉”、“聲轉”。例如《爾雅·釋詁》:“卬,我也。”郭璞註:“卬猶姎也。語之轉耳。”又《釋鳥》: "?鴒,戴鵀。"郭註:“?鴒猶??,語聲轉耳。”這些都是聲母相近而意義相同的詞。又《方言》卷一說:“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將,皆古今語也。”郭註:“語聲轉耳。”又卷三:“蘇、芥,草也。”郭註:“蘇猶蘆,語轉也。”又卷五說:“杷,宋魏之間謂之渠挐,或謂之渠疏。” 郭註:“語轉也。” 又同卷:“薄,宋魏、陳楚、江淮之間謂之?,或謂之麴。”郭註:"此直語楚,聲轉也。"(“楚”是傖楚的意思) 這些都是韻母相同,意義也相同的詞。自從郭璞解釋語詞提出"語轉"、“聲轉”的觀念以後,清代學者研究訓詁,就從聲音轉變而意義相通這一條規律去說明見之於古書中的音義相關的各類語詞,或為古今語,或為方俗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