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進展
由於上次,亨氏米粉轉基因事件,我對BT 蛋白轉基因有了一些興趣,並進行了文獻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科技論文線上》這個網路平台上)。
1)BT可以在綠色組織中表達,且在胚和胚乳 中不表達 。也就是大米里是不會有BT蛋白。只在葉子和根莖里有。以下分析下吃水稻葉子和根莖可能風險。所有添加穀殼和糠是有攝入BT蛋白的可能。
2)BT蛋白對於昆蟲細胞的毒性可能並不特異。實驗證明,BT蛋白不僅可以溶解昆蟲動物的腸道細胞,而且可以溶解非昆蟲細胞來源的磷脂雙分子層,並且可以與哺乳動物的腸黏膜細胞發生結合。因此,在高濃度的時候,可能會對哺乳動物造成毒性。
3)BT蛋白在人體中能夠蓄積,其長期毒性不能低估。雖然,BT蛋白對於小鼠的LD50為20g/KG,但其蓄積係數大於6.24,長期攝入可造成肝、腎細胞空泡化,腎血管上皮細胞變性,等肝腎功能損害。
4)BT蛋白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動物實驗證明,長期大量攝入BT蛋白,可以造成機體紅細胞減少和造血抑制,同時導致白細胞數量減少。動物實驗還表明,攝入BT蛋白的小鼠,其脾臟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現明顯的萎縮,T細胞的增殖能力明顯下降。
5)BT蛋白具有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潛在危險。動物實驗證實,BT蛋白能激發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出現抗BT蛋白的抗體。這些抗體可能識別那些積蓄於自體細胞(如腎小球細胞)表面的BT蛋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貧血和腎臟炎症。同時,在體記憶體在的BT蛋白還可以與這些抗體形成循環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導致腎炎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
6)BT蛋白可以引起超敏反應。研究證明,BT蛋白可以引起機體產生IgE型的特異性抗體,從而引發I型超敏反應,導致蕁麻疹和哮喘發作等等。
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准轉基因植物商業化。科學家不能完全預知對生物進行轉基因改造有可能導致何種突變,而對環境和人造成危害。雖然實驗非常成熟,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要在未來幾代人後才顯現。”水稻專家袁隆平說。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透露,轉委會裡三分之二是轉基因科學家。“裡面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請專利或申請通過者,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這其中包含的 利益是更讓人擔心的問題。”
安全試驗
轉基因大米做獼猴餵養實驗
對於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有“反轉派”質疑實驗 作假,要求公開。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負責人林擁軍昨天向京華時報記者介紹,這兩張安全證書的取得非常嚴格,不僅對白鼠做了90天餵養實驗,還做了三代繁殖實驗,結論都顯示食用轉基因大米與普通大米並無差別。
林擁軍認為,如實公布一些基本的實驗結果對打消老百姓的疑慮有好處,但應由鑑定方或農業部發布。
有人提出白鼠“吃太少,與人差別大”,質疑實驗結果無法證明人食用安全,林擁軍透露,農業部正委託中國農業大學做轉基因大米的小型豬90天餵養實驗,還委託中國醫學科學院做獼猴餵養實驗,“屬於靈長類,跟人類非常近”。
流入市場
2014年4月,《新聞調查》記者在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隨機購買了5種大米。隨後,我們將這些大米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令人吃驚,在這五種大米中,有三種含有轉基因成分,記者發現,歐盟預警系統中所顯示的轉基因成分也大都是這一類型:BT63。
BT63是由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發的專利轉基因抗蟲水稻中的抗蟲成分。
1999年研製成功,經過11年的評價論證,於2009年,BT63轉基因抗蟲水稻獲得了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並沒有得到商業化種植的許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轉基因作物在沒有獲得商業化種植許可之前是不允許被商業化種植的。
安全隱患
據安慶日報2014年8月15日報導,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許啟鳳教授,也加入到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爭論中來,發表了《如何理性看待轉基因》《再論如何看待轉基因》。他的觀點非常鮮明,轉基因產品,特別是轉基因主糧,是不安全的。
他認為,這不是一般的打口水仗,而是涉及13億人民的健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民族興亡的大事。他列舉少數研究轉基因技術的專家、院士,或主管轉基因農作物的某些政府官員的斬釘截鐵的保證“只要通過轉基因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進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都可以放心吃”。“轉基因食品就是增加一個或幾個對農業有用、對人體無害的基因。食物蛋白到肚子裡被胃酸降解成各種各樣的胺基酸、重新組成我們身體的蛋白質,對身體沒有影響。蒸煮熟了更沒有必要擔心,原來的蛋白質經過高溫也已經變性了。”有的並頂風作案,私自推廣轉基因大米、玉米品種。而他們最“有力”的證據是孟山都公司提出的“中心法則”和“等同原則”。“中心法則”是上世紀60年代遺傳學界為了說明基因的作用途徑提出的。內容是dna(基因)把遺傳信息轉録給rna,再由rna編碼蛋白質(酶),以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等同原則”是說“如果通過安全檢測,外源基因本身表達的最終產物是安全的,被插入的那個基因被認為不會構成此外任何其它方式的威協”,“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沒有什麼區別。”
許啟鳳教授指出,事實上,研究證明“中心法則”闡明的基因作用途徑過於簡單化了。體內除了按“中心法則”編碼蛋白質的途徑外,還有一些不執行編碼作用的小rna(包括mirna)。它們不編碼蛋白質,卻能在植物—動物間轉移,在細胞中遊動。它們能阻止某些基因的表達,“關閉”或“抑制”基因的作用或者“激活”某些基因的作用。這些小rna本身很小,是短核苷酸序列,1998年就被發現,之後被廣泛研究,認為是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人類疾病的誘因。由於該項發現的重要性,兩位發現者在發現小rna8年後(2006年)就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進入人體後,通過調控某些基因的表達方式,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進而發揮生物學作用。例如有的mirna會粘附在受體的肝臟細胞上,影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有害膽固醇的前體)的清除。結果發表後,引起世界的極大的關注。美國《大西洋月刊》認為“南京大學的mirna研究顛覆了轉基因安全的神話”,“轉基因食品確實具有非常真實的危險,會給人類健康帶來麻煩”。因為檢測轉基因產品的那一套“嚴格的”規定,根本沒有考慮mirna。
張辰宇教授的課題組的試驗,是抽取了30名自願者的血樣,檢測其中來自各種農作物例如大米、小麥、土豆、捲心菜等等的mirna含量。許啟鳳教授透露,其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血液中約有30種mirna來自常用的農作物。說明這些mirna通過人或動物的消化系統時並未被降解、消失,而是從植物中轉移到人或動物體內並能結合成特定的受體基因,調節後者的作用,從而改變細胞的功能。這個研究結果與轉基因密切相關,突破了“中心法則”的框框,揭穿了“等同原則”的“虛偽”以及“外來蛋白質、dna通過消化系統的降解……變成有用蛋白或dna從而證明食用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的神話。它為我們發現了一條認識新型食物如轉基因食品影響人類健康的新途徑,也對現有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提出了挑戰。
許啟鳳教授說基因工程(包括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科學,我們要下大力氣研究,。但一項新的科學常常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甚至有害的一面。對於後者也要充分估計,給以足夠重視,尤其是轉基因,它的危害往往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多方面的。要確證它的危害性需要更為複雜的檢測手段和更長的時間。因而不能輕率套用、推廣,更不能輕言“安全”。為此,必須加強基礎研究,摸清規律。在基礎研究的同時,可以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地結合套用。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大豆研究中心把野生大豆中的耐鹽基因插入鹽敏感的栽培大豆的根細胞中,使後者更耐鹽。這些轉基因大豆品種有望在廣大鹽鹼地上獲得增產。
總之,中國需要的是像轉入野生大豆耐鹽基因獲得轉基因大豆品種這樣的無害而有益的轉基因糧食作物,而不是像bt轉基因水稻那樣的含有bt毒素的轉基因糧食作物。
網友試吃
2015年2月8日中午,全國轉基因大米品嘗會京津站在北京湖北大廈舉行。80名網友“試吃”了3公斤轉基因大米。西安、杭州等20多個城市也舉行了相關大米品嘗會。華中農大向上述城市一共提供了30公斤的轉基因大米。此前,有反轉人士質疑此類品嘗會不符合轉基因作物生產加工需獲批的國家要求,但品嘗會主辦方和華中農大方面表示,品嘗會只是出於科普目的的內部試吃,與商業化生產加工沒有關係。與此同時,在西安、杭州、濟南、溫州、海口等20多個城市,同期舉行了轉基因大米品嘗會。多次參加轉基因大米品嘗會的網友說,北京此次規模和以往相比也是較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