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軟顎化齒齦邊音(Velarised 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 俗稱 dark l)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ɫ]可表示軟齶化[lˠ]或喉壁化[lˤ]。它通常也是一個 齒化、 齒-齒齦化或 齒齦化的[l](如果是齒或齒-齒齦化的時候可以拼成[l̪ˠ]或[l̪ˤ]或[ɫ̪],詳見“發音方法,特徵”) 。它與普通的齒齦邊音一樣,為濁輔音。
發音方法
特徵
•發音方法是無擦通音,即是將舌頭放近另一個發音部位,但不收窄聲腔,故此不會做成湍流。
•變化後[ɫ]的特徵:
· ·齒化,即發音時舌尖或舌葉抵住上齒齦脊(上排牙齒)發音。
· ·齒-齒齦化。即發音時舌葉靠近齒齦,舌尖在上齒齦脊之後。
· ·齒齦化,即發音時舌尖或舌葉靠近齒齦,分別被稱為:舌尖化 ( apical)與舌葉化 ( laminal)。
· ·後齒齦化,即發音時舌尖或舌葉靠近齒齦後端。
•此音可以有兩種變音方式:軟齶化 或 喉壁化,即在發[l]時,舌根上揚,抵住軟齶或抵住咽喉後部。
•發聲類型是濁音, 意味著發音時聲帶振動。
•口腔輔音 ,表示發音時空氣只從口裡流出。
•邊音,即氣流從舌兩側流過,不從中部流過。
•肺部氣流音,即氣流特點是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聲門流出。
注意
注意*:很多人在發音時容易忽略這個音,或者把它讀成漢語的“爾”或者是“歐”。這都是不對的。要想發好這個音,一定要記住: 舌尖一定要貼住上齒齦,不要離開。尤其是當這個音在詞尾時,不要省略掉。
在英語中
在英文音標(包括DJ、K.K.等)中,關於 l 的讀音只有一個:/l/ 。但是,根據不同的語音環境,卻有兩種不同的發音。一種是清晰的[l],另一種則是含糊的[ɫ](軟齶化齒齦邊音)。
體會一下 level 這個詞,如果你的英語口音比較主流,那么你一定能意識到首尾兩個 l 的讀音差異很大——其實你當初學英語的時候就很可能注意過這一點。因為通常,level 中的字首l是清晰的[l],而字末 l 是含糊的[ɫ]。
通常,含糊的[ɫ]不出現於北愛爾蘭和威爾斯,清晰的[l]則不出現於澳大利亞、紐西蘭、蘇格蘭與北美絕大部分地區。英國標準英語(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和其他一些英語口語(像是南非英語)的音節開頭卻有清晰的[l]並在音節結尾有含糊的[ɫ]。
譬如,在典型的英式英語裡,只要 l 後面還有元音,l 就會是清晰的[l]。而典型的美式英語要含糊得多,除了詞首的 l 還稍稍清晰一些,剩下的 l 基本就都是含糊的了。
以人名Bill和Billy為例:
這兩個人名在英式、美式詞典中都會記作 /bɪl/ 和 /'bɪli/。二者看似一致,但實際上,它們的英美讀音有顯著差異:英音為 [bɪɫ]和 ['bɪli];美音為 [bɪɫ] 和 ['bɪɫi]。看明白了嗎?L在英音中只要後面有元音就不會含糊了,但在美音里夾在元音之間也會是含糊的。你能明顯感覺到美音的 Billy 真的像是 Bill + y,而英音 Bill 和 Billy 的關係沒那么簡單。這就如同我們在聽由美國人錄製的磁帶時,像Australia這類詞結尾會明顯地讀成 -tral-ia,而英格蘭人則往往讀成 -tra-lia。
在這個音的演變中有的人會把[ɫ]說成[w]。澳大利亞英語中就有這樣的現象。所以,milk就變成了“miwc”,tell就成了“te-w”。
在俄語中
俄語中的齒齦邊音通常都為:[ɫ](且常表現為[ɫ̪]),而不是原位音[l]。此音以字母 л 表示。
例:ма лый -[ˈmɑ̟ ɫ̪ɨ̞j] -小的。
其他語言
語言 | 詞語 | 國際音標 | 意義 |
阿爾巴尼亞語 | halla | [häɫä] | 姑/姨 |
荷蘭語 | bal | [bɑɫ] | 球 |
蘇格蘭英語 | loch | [ɫɔx] | 湖 |
冰島語 | sigldi | [ˈsɪɫtɪ] | 乘船航行 |
挪威語 | spelle | [spæɫːe] | 玩弄 |
蘇格蘭語 | fluir | [fɫyːr] | 樓層 |
土耳其語 | kızıl | [kɯzɯɫ] | 紅色 |
威爾斯語 | lol | [ɫɔɫ] | 胡言亂語 |
西弗朗西語 | lân | [ɫɔːn] | 陸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