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碟機

軟碟機

軟碟驅動器(floppy disk driver)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軟碟機”,它是讀取3.5英寸或5.25英寸軟碟的設備。軟碟驅動器由於其存儲容量小,漸漸被淘汰了。軟碟機分內置和外置兩種。內置軟碟機使用專用的FDD接口,而外置軟碟機一般用於筆記本電腦,使用USB接口。軟碟機有很多缺點,隨著計算機的發展,這些缺點逐漸明顯:容量太小,讀寫速度慢,軟碟的壽命和可靠性差等,數據易丟失等,因此軟碟機已經被其他設備取代.新造的電腦都已經不再安裝軟碟機,個人裝機用戶也不再安裝軟碟機。

簡介

軟碟驅動器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軟碟機,英文名稱叫做“Floppy disk Driver”,它是讀取3.5英寸或5.25英寸軟碟的設備。現今最常用的是3.25英寸的軟碟機,可以讀寫1.44MB的3.5英寸軟碟,5.25英寸的軟碟已經淘汰,很少會見到。 軟碟機分內置和外置兩種。內置軟碟機使用專用的FDD接口(這是內置軟碟機接口,是傳統的軟碟機接口,直接與電腦主機板上的軟碟機接口相連,價格低廉),而外置軟碟機一般用於筆記本電腦,使用USB接口(這是外置軟碟機接口,通過電腦的USB接口與主機相連,可移動,但價格較高,多用於筆記本電腦。USB接口又可分為USB1.1和USB2.0兩種)。

特點

軟碟機軟碟機

軟碟機有很多缺點,隨著計算機的發展,這些缺點逐漸明顯:容量太小,讀寫速度慢,軟碟的壽命和可靠性差等,數據易丟失等,因此目前軟碟機有被其他設備取代的趨勢。但是由於軟碟機是計算機的標準設備,在各種作業系統下無需額外安裝驅動程式就可以使用,同時價格低廉,因此在很多情況軟碟機有其獨到的便利之處,因此目前計算機上仍然普遍帶有軟碟機。

結構

1.磁頭定位器
採用四相雙拍步進電機,用以帶動磁頭部分沿磁碟半徑方向作徑向直線運動。從適配器接口送來的“方向”“步進”控制脈衝,驅動步進電機使磁頭定位到需定址的磁軌和扇區。
2.數據讀寫電路
讀寫磁頭作為一個整體安放在一起共用一個讀寫電路來完成數據的讀出/寫入。
3.碟片驅動器
一個+12v的直流伺服電機用來帶動軟碟碟片以300r/min的恆速度鏇轉。
4.狀態檢測系統
由4個檢測裝置組成: “00”磁軌檢測裝置、索引孔檢測裝置、防寫檢測裝置和碟片更換檢測裝置。

性能指標

1.完全尋道時間
磁頭剛剛從別的磁軌到需要訪問的新磁軌時,磁頭還未完全定位處於抖動狀態,還不可能立即開始讀寫數據,必須等到磁頭完全到位不再抖動後才可以進行讀寫操作,這段時間就稱之為完全尋道時間。軟碟機的完全尋道時間應小於15ms。
2.數據傳輸速率
單位時問內所傳送的數據位元組數,以kB/s為單位。
3.平均訪問時間
就是訪問數據所花費的時間,是衡量磁碟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
平均訪問時間=(最大磁軌數/3)×訪問時間十完全尋道時間
4.錯誤比率(Error Rate)
可以分為軟錯誤比率和硬錯誤比率。軟錯誤是因為外界的干擾或其他設備發出的電子噪聲引起的,但可以通過重讀來改正錯誤。大多數軟碟機的軟錯誤比率為1/1000000000。硬錯誤是因為磁碟操作損傷或寫操作造成的,無法用重讀來糾正錯誤。在軟碟機的指標中對硬錯誤比率要求都很高,是軟錯誤的4個數量級,為l/1000000000000,一般在軟碟機中出現的硬錯誤幾率都很小。

工作原理

軟碟驅動器的工作過程
軟碟機是電腦發展直到現在一直保留的儲存設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工具,如圖5—4所示
把軟碟插入驅動器中,啟動軟碟驅動器,這時主軸部件帶動碟片鏇轉,使轉速達到額定值,隨即啟動磁頭驅動與定位裝置,使磁頭移動並將其前隙定位到00磁軌上,驅動器準備完畢,進入待命狀態。當控制器接到數據匯流排發出的命令後,經過控制器上的微處理器對命令進行解釋、解碼,產生各種控制信號,如發出步進脈衝、磁頭運行方向信號、讀/寫選項信號等。
軟碟機軟碟機

首先實現尋找磁頭的操作,使磁頭定位在目標磁軌上。尋道前,磁頭所在的磁軌地址已存放在道號暫存器中,目標磁軌號也已放入暫存器內。再比較兩者求出磁頭需移動的磁軌數和移動方向,由此給出驅動步進電機走步的步進脈衝與方向信號,完成尋道與定位的工作。
然後檢測索引、扇區標誌,即確定在磁軌上的哪個扇區讀/寫數據。
最後發出讀、寫命令及傳送相應的數據,實現數據的讀/寫操作。在讀/寫數據之前,必須對所要工作的磁碟進行檢測扇區地址標誌(AMI)、讀取扇區地址(CHRN)和檢驗碼(CRC),經過核對比較無誤後才能進行讀/寫操.

歷史

世界上第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是1976年的時候由Shugart Associates公司為IBM的大型機研發的。後來才用在IBM早期的PC中。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磁碟。到90年代初時到現在,3.5英寸、1.44MB的軟碟一直用於PC的標準的數據傳輸方式。

早期的計算機一般使用5.25英寸軟碟機,5.25英寸軟碟機主要有兩種。一種為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5.25寸1.2M軟碟機),可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1.2M)、5.25英寸雙面低密軟碟(360K)、5.25英寸單面低密軟碟(180K)。另一種為雙面低密軟碟機,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不能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1.2M)。後來生產出3.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3.5寸1.44M軟碟機),可讀寫3.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1.44M)和3.5英寸單面高密軟碟(720K)。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計算機一般帶有兩個軟碟機,分別為5.25寸1.2M軟碟機和3.5寸1.44M軟碟機,而現在一般只配3.5寸1.44M軟碟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曾出現一種LS120軟碟機,除可讀寫3.5寸軟碟,還可讀寫一種容量120M的高容量軟碟,但只是曇花一現,現已難以尋到其影蹤。

構成

軟碟機軟碟機

軟碟驅動器是電腦一個不可缺少的部件,在必要的時候,它可以為我們啟動計算機,還能用它來傳遞和備份一些比較小的檔案。在介紹軟碟機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軟碟。
軟磁碟: 現在看到的軟碟都是3.5英寸的,通常簡稱3寸。 3寸軟碟都有一個塑膠外殼,比較硬,它的作用是保護裡邊的碟片。碟片上塗有一層磁性材料(如氧化鐵),它是記錄數據的介質。在外殼和碟片之間有一層保護層,防止外殼對碟片的磨損。 軟碟提供了一種簡單的防寫方法,3寸盤是靠一個方塊來實現的, 拔下去,打開方孔就是防寫了。反之就是打開防寫,這時可以往檔案裡面寫入數據。防寫是個非常有用的功能,可防止誤寫操作,也避免病毒對它的侵害。在使用時,最好將一些重要的軟碟如程式安裝盤和數據備份盤置成防寫狀態。 軟碟插入驅動器時是有反正的,3寸盤一般不會插錯(放錯了是插不進的)。 我們通常使用的軟碟容量是1.44M。

軟磁碟的組織結構: 下面我們看一下軟碟的磁碟結構: 軟碟在使用之前必須要先格式化,完成這一過程後,磁碟被分成若干個磁軌,每個磁軌又分為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存儲512個位元組。磁軌是一組同心圓,一個磁軌大約有零點幾個毫米的寬度,數據就存儲在這些磁軌上。 一個1.44M的軟碟,它有80個磁軌,每個磁軌有18個扇區,兩面都可以存儲數據。我們能這樣計算它的容量:80×18×2×512≈1440K≈1.44M。 檔案的大小用位元組表示,但在存儲的時候卻是以簇為分配單元,即一個簇中不能包含兩個檔案的內容,也就是說無論一個檔案有多小,哪怕它只有一個位元組,一旦它占用了一個簇,那么別的檔案就不能再寫入這個簇了,也就是說這個簇中其它還未用上的空間就被浪費了。 每個簇由一個或多個扇區構成,對軟碟來說,一個簇只有一個扇區,即512位元組;對於硬碟,簇的大小和硬碟分區大小有關,分區容量越大,每個簇的扇區數就越多。對一個含有5個位元組的檔案,它在軟碟上至少要占用512個位元組,在硬碟上會更多。 用軟碟備份數據是個好方法,只要方法得當,它們可以保存5-8年的時間。在使用軟碟時,需要注意:不要劃傷碟片,碟片不能變形、不能受高溫、不能受潮、不要靠近磁性物質等等。

軟碟驅動器:軟碟驅動器對軟碟進行讀寫操作,現在我們使用的都是3寸軟碟機,可以讀寫1.44M的3寸軟碟。軟碟機的主要組成有:控制電路板、馬達、磁頭定位器和磁頭。 磁頭其實是很小的,上下各有一個,我們看到的是它的滑軌。它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馬達帶動軟碟的碟片轉動,轉速大概為每分鐘300轉,磁頭定位器是一個很小的步進馬達,它負責把磁頭移動到正確的磁軌,由磁頭完成讀寫操作。這是3寸盤插到軟碟機中的情況,它的讀寫孔被打開,磁頭通過這個位置和碟片接觸。 軟碟機磁頭在讀寫操作時是接觸磁片的,所以它會沾染灰塵,時間一長,它的操作就有可能出現故障。如果有一天,軟碟機讀寫出現故障,先不要著急去維修,這可能是磁頭太髒的緣故,一個清洗盤就可能解決問題。清洗盤的外觀和普通軟碟一樣,但它的裡面是一層清洗膜,把少許特製的清洗液滴在上面,然後把清洗盤插入軟碟機,再讓軟碟機讀盤,嘗試幾次後清洗工作就完成了,之後,需等待一段時間以使磁頭上的清洗液揮發。 對於軟碟機工作頻繁的人來說,定期清洗磁頭是有好處的。安裝軟碟機比較簡單,它有一個電源插座和數據接口。數據接口有 34根針,這是一根連線軟碟機的數據排線。

日常維護與保養

軟碟機軟碟機

軟碟機故障的檢測
1 進入作業系統:一般而言,如果單純的只是軟碟機壞了,作業系統是可以正常啟動的。
2 檢測軟碟機能否讀取數據:進入系統後在軟碟機中放入軟碟,然後點擊軟碟機圖示,看是否能正常讀取數據,如果出現錯誤信息就表示軟碟機有問題了。
軟碟機故障維修步驟
1 把軟碟拿到別的電腦上進行測試,如果不能讀取數據,表示軟碟壞了,請更換軟碟。如果能正常讀取,請進行下一步驟。
2 進入BIOS畫面,選擇"STANDARD CMOS SETUP",檢查是否設定錯誤,如果錯誤的設定了軟碟機的類型軟碟機自然不會讀盤,請修改成準確的。
3 如果類型設定準確還是無法讀盤有可能是磁頭髒了,請用清洗盤清洗軟碟機磁頭
4 清洗後依然如故的話,請關閉電源,檢查軟碟機的信號線、電源線、扁平信號線是否接好。
5 如果信號線、電源線、扁平信號線都連線妥當,而軟碟機依然不工作,表示軟碟機本身已有故障,請考慮更換或按以下方法處理。
軟碟機的常見故障
故障一:用DOS系統下的DIR命令列磁碟目錄時出現以下故障現象:
1.讀取數據及進行軟碟格式化時顯示:"Disk boot failure" ;
2.不能讀盤,根據螢幕提示,試用"再試"或"跳過"指令均無法讀取;
3.選"再試"或"跳過"時可列磁碟信息, 而使用在其它軟碟機上寫入檔案的軟碟時,則無法讀取。
分析與維修:根據故障現象可知,該故障不出自控制電路部分,系機械故障。用手工調整的辦法可校正。先把軟碟機從機箱中取出,拆開軟碟機外殼,連上電源和信號線,再把一張在正常軟碟機上格式化後的磁碟插入軟碟機,觀察軟碟機的動作情況,用一紅色鉛筆在磁頭停止處做一標記,以便調整。將磁頭向前(或向後)移動至底端(或頂部)。反覆試驗,再根據提示分析仔細調整。若工作正常,再換一張盤用軟碟格式化等指令試驗,檢測能否正常啟動,測試時有時出現讀盤正常,但進行格式化後時卻出現單面格式化現象,故要重複作3~4次檢測。過程如下:
將軟碟機小車移動至零道附近處,插入已寫入檔案的軟碟,每移動一次記錄一次,在移動試驗過程中會出現不同提示信息:
A、Sector not Found Reading drive A, abort retry fail?
該情況一般表示超過零道,須向零道相反方向後退;
B、General Failure reading drive C( 一般性錯誤和失敗),abort retry fail?
C、Data error reading drive A(數據錯誤)。
當提示"Data error reading drive A(數據錯誤)"時,此時說明接近零道,逐步調整磁頭的位置和角度。當讀完信息後,在磁頭停止處用一紅色鉛筆作個記號便於調整時參考。當磁頭的位置和角度確定後,先將磁頭臨時固定,然後鬆開固定於步進電機上的4顆螺絲,使電機步進輪與其下的弧形彈片脫離,再緩緩地固緊螺絲,用 DIR命令重複2~3次列碟片信息,直至從零道到最後一道都可讀出為止。讀盤可用工具軟體(如HD─COPY)。
故障 二:讀/寫磁碟時,有時在DOS環境下顯示"General Failure( 一般無效 ) "出錯信息;有時在Windows 95環境下顯示"不能訪問A:, 設備未準備好"的出錯信息;有時帶動磁碟鏇轉的步進電機不轉,聽不見電機鏇轉聲。
分析與維修:根據故障現象,判斷為控制電路故障所致。故要更換積體電路或電路板。由於必須買到相同型號的元件或成品電路板,且要用專用工具拆除和重裝或重焊,通常業餘環境下難以進行。
故障現象三:在某一應用程式中用DIR 命令列磁碟目錄時,顯示:"File not found(沒有找到檔案) ", 再用CHKDSK命令檢查,出現以下錯誤提示:"Errors found,Fparameter not specified, Corrections will not be written to disk , 622 lost allocation units found in 55 chains, 636,928 bytes disk space would be freed"。
分析與維修:根據故障現象,判斷該盤中有檔案,但有許多簇丟失,要對其進行修復,過程如下:首先用HD─COPY軟體中的READ讀出軟碟數據,用"Put to file"將軟碟緩衝區數據映射成硬碟檔案,再插入一張未寫入新內容的軟碟B,用"Write"拷貝,保留原軟碟A不動。
然後插入複製盤B進行檢查,此時顯示:"The backup copy of this driver's file allocation table is incorrect (磁碟備份檔案分配表FAT有誤)",選"Fixed "項,再選"Skip Undo(或跳過Undo)"。修復時一般應選保存項,以防修復失誤,運行至"已修復"時,用DIR 命令查看, 如故障依舊, 則判斷Scandisk功能無效。
接下來用HD─COPY中的"Get from file" 功能將硬碟中的映像檔案恢復,拷入磁碟,用Norton 8.0中的ndd修復,選"diagnose disk",提示:"Boot record program is invalid(磁碟的引導區無效)",選"YES" 進行修正;選擇"Skip Undo file" 時,螢幕上提示:"有丟失的簇",跳過修復族一項(一般修復的簇均為檔案片段,對於程式亦大多無效,對於文本檔案,建議選用此項)。退出NDD,用DIR命令顯示,發現有檔案且能使用。再用CHKDSK進行恢復檢查,發現部分恢復,仍有部分故障依舊,最後將盤中檔案拷貝,對軟碟進行格式化後重新寫入。
最後,用HD─COPY恢復原盤A,用KV300 進行清除,故障排除。
軟碟機的日常維護
用清洗盤清洗磁頭
由於磁頭與軟碟片經常接觸,碟片上的各種污物將污染磁頭,積塵過多導致軟碟機磁頭不能正常讀寫是最常見的軟碟機故障。用軟碟機清洗盤清洗軟碟機磁頭十分簡單,將清潔劑或無水乙醇(要求分析純級別)均勻噴灑在清洗盤面上,微機上電,系統啟動成功之後,將清洗盤插入軟碟機中,軟碟機將自行轉動,清洗盤會吸附磁頭上污垢及周圍的灰塵。
折卸清洗軟碟機
1、取下上蓋
軟碟機的凹形薄鐵皮上蓋是用螺絲固定在鑄鋁底座上的,手工清洗時先用十字螺絲刀擰下固定上蓋的一或兩顆螺絲(有的軟碟機沒有螺絲,可省去此步),將上蓋略向兩側外扳,使上蓋脫離鑄鋁底座上的凸出卡扣,即可取下軟碟機上蓋板。
2、清洗磁頭
軟碟機0、1號磁頭分別固定在尋道小車上、下方,下方磁頭貼在塑膠磁頭小車的下固定臂上,不能移動,較容易清洗。上方磁頭通過一彈性片貼在塑膠磁頭小車的活動臂上,上活動臂另一端是螺絲固定的彈簧片。清洗上磁頭時可以略略用力,但應注意用力過大會造成磁頭偏移,而人為導致磁頭偏移故障極難調校,清洗時切切注意。
|
清洗磁頭時用醫用脫脂棉簽沾無水乙醇或專用的磁頭清潔劑,輕輕地擦洗磁頭,多擦幾次,則可把較頑固的附著物擦去。清洗上磁頭時可用手將磁頭略略向下壓,以免磁頭移位,待酒精溶解上磁頭污物後,輕輕擦除污物。
3、清洗步進電機轉軸絲桿
軟碟機讀盤過程中如果系統常給出"讀取檔案錯誤"或"扇區找不到"的提示,多半是步進電機轉軸與磁頭小車有銜接不好的現象,請檢查步進電機轉軸絲桿上的潤滑油,如果太髒或有凝固現象,可將其用酒精擦洗乾淨後補充少許鐘錶油或者高級黃油。還可用手轉動絲桿來移動磁頭小車,以便清洗整個絲桿。
4、清洗光電檢測器
老式的軟碟機其防寫檢測、盤密度檢測、換盤檢測、0道檢測是由光電檢測器完成的,可用棉簽沾少許無水乙醇擦拭光電發射管和光電接收管表面。新型軟碟機其檢測器均為微動開關則無須處理

現狀和趨勢

軟碟機軟碟機

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特殊場合,軟碟機仍能發揮一些特定的作用。比如說引導低版本的作業系統、用戶之間交換小容量數據、安裝RAID和安裝某些特殊軟體。

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容量僅為1.44MB的軟碟早就難以滿足巨大信息量的需求,而在軟碟機軟碟之後的諸多移動存儲產品,如ZIPMO的容量雖然大了,但是依然擺脫不了特殊驅動器的束縛,兼容性問題更難以解決,因此注定不能成為軟碟機的替代品。

九十年代中後期,英特爾所倡導的通用串列接口(USB)開始在PC機上出現並逐漸盛行。很多具有商業頭腦的企業領導人意識到USB所包含的巨大商機,開始藉助USB接口重點解決移動存儲產品的大容量和兼容性問題。於是,有兩類存儲產品基於USB接口大獲成功,其一是USB移動硬碟,其二是快閃記憶體盤。前者的容量從幾個G位元組到上百個G位元組,是名副其實的“大胃王”,而後者採用先進的快閃記憶體技術,體積能做到只有拇指大小、重量僅約幾十克、容量卻高達幾十兆位元組到數G位元組,讀寫速度更是軟碟機的上百倍,因此大受電腦用戶吹捧和支持。可以說,快閃記憶體盤理所當然地成為取代軟碟軟碟機的唯一候選人。

快閃記憶體盤經過了4-5年的發展,其技術逐步走向成熟,不斷湧現的新產品和新功能顯示出該領域的勃勃生機。雖然快閃記憶體盤在容量、速度、便攜性、以及其他性能指標上都已經基本滿足了用戶的日常套用,但還存在一個致命缺陷:在讀寫數據過程中,突然斷電或者誤插拔經常會導致數據丟失。而今,帶有數據備份和恢復技術,防止數據丟失的快閃記憶體盤已經出現在市場之中,而整合了加密、MP3、FM收音和錄音功能的快閃記憶體盤代表了該領域的發展新方向。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下載圖片和視頻檔案都需要超大的存儲能力,因此對大容量存儲的需求隨之激增,而1.44MB以下的檔案完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和存儲。可擦寫光碟是滿足人們超大存儲需求的首選介質。從2002年開始,其標準容量向700MB轉移,而DVD光碟的容量更是高達4.5GB,隨著新一代DVD光碟的問世,一張光碟存儲幾十個G位元組數據也已成為可能。光碟和刻錄機日益成為人們大容量存儲的首選設備,早期用軟碟機來傳送檔案的方式已經顯得非常幼稚和可笑。

IT領域確實變化太快,軟碟機和軟碟難以擺脫退出歷史舞台的最終命運,而它的替代者早已迫不及待地湧現出來,除了上述快閃記憶體盤和光碟是取代軟碟機軟碟的候選者之外,以移動硬碟CF卡SM卡迷你硬碟為代表的新存儲接口或者存儲介質蜂擁而來。或許用不了多久,人們手中的軟碟機和軟碟,甚至以後的快閃記憶體盤和光碟,都將成為歷史文物,永遠塵封在博物館中。

軟碟機發展趨勢綜述

據最近發表的1994DISK/TREND報告,儘管以3.5英寸軟碟機為主的全球軟碟驅動器的交付數量在不斷增長,但總銷售收入卻已開始進入一個長期的衰退階段。
3.5英寸軟碟機的交貨量1993年增長了22.4%,總數達5,120萬部,預計到1997年平均年增長率可保持在9.1%。然而軟碟機價格的下跌限制了銷售收入的增長。1990年3.5英寸軟碟機的OEM平均價格為46美元,但到1993年卻下降至34美元,預計到1997年將降至21美元。由於價格的不斷下跌,1993年3.5英寸軟碟機總銷售收入僅為19億美元。到1997年,儘管銷售數量將升至7,270萬部,但銷售收入卻將降至17億美元。
這份最新報告中所涉及的所有品種的軟碟機,包括8英寸、5.25英寸、3.5英寸及幾種大容量軟碟機1993年的交付量為6610萬部,預計1997年可達7500萬部。1993年各類軟碟機的總銷售額為26億美元,預計1997年僅為18億美元。
1994 DISK/TREND報告中有關軟碟機發展趨勢的總結和預測還包括:
○5.25英寸軟碟機的交貨量在經歷了10年的長盛不衰之後,1993年開始下降。這種趨勢會持續到本世紀末,屆時5.25英寸軟碟機將壽終正寢。早在1988年,3.5英寸軟碟機的交付量就已超過了5.25英寸軟碟機,但5.25英寸軟碟機仍被新的PC機廣泛採用,目的是要保持新老機器存儲媒體的可交換性。由於配備3.5英寸軟碟機的新PC機正在迅速取代配備5.25英寸軟碟機的老機型,大部分磁碟交換工作已可由3.5英寸軟碟機來完成,對5.25英寸軟碟機的需求也隨之迅速下降。1993年5.25英寸軟碟機交付總量為1470萬部,1997年預計僅為180萬部。
目前1.44兆位元組3.5英寸軟碟機已成為業界的主流產品,預計將占1997年3.5英寸軟碟機已交貨量的99.8%。2.88兆位元組的軟碟機1993年僅占當年3.5英寸軟碟機總數的3.1%,而且預計到1997年其比例將降至0.1%。2.88兆位元組軟碟機之所以未在PC工業中擔當重要角色,究其主要原因是價格較高,大多數整機系統製造商不願採用。
1英寸高的3.5英寸軟碟機已成為工業標準。近年來許多廠家還推出了高3/4英寸的軟碟機,但目前這種軟碟機的交貨量正在下降,TEAC公司於1991年首先推出的1/2英寸高度的軟碟機目前不僅在筆記本機領域很流行,而且還被用於"組合"驅動器件。這種"組合"驅動器提供一對3.5/5.25英寸驅動器,總高度與一個單獨的"半高"5.25英寸驅動器相同。但是,由於1/2英寸高的驅動器價格較高,預計1997年它在全部高度低於1英寸的3.5英寸軟碟機交貨量中所占比例將僅為19.4%。
大容量軟碟機的交貨量預計會持續增長到1997年,但銷售收入僅略有上升,原因是平均單價的下跌和產品構成的變化。例如Iomega公司的"Bernoulli Principle"5.25英寸驅動器占1993年銷售收入的74%;但預計到1997年,3.5英寸大容量軟碟機將構成總銷售收入的73.6%。
3.5英寸軟碟格式的首創者Sony公司1993年繼續名列3.5英寸軟碟機非自產自用(noncaptive)交貨量的第一名,占全球總交貨量的17.2%。TEAC在5.25英寸軟碟機交貨量上高居榜首,市場占有率又有增加,占總非自產自用(noncaptive)交貨量的32.3%。Y-E Data在8英寸軟碟機交貨量中占統治地位,市場占有率為94.4%。在大容量軟碟機市場Iomega仍居領先地位,占有全球總銷售量的57.8%,其中主要品種是5.25英寸Bernoulli型驅動器。

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隨身碟的風靡、光碟刻錄的發展、網路套用的普及,曾經是套用最廣泛的軟碟驅動器將淡出人們的視線,但軟碟驅動器為計算機的發展所做出的卓著貢獻將永存史冊。

電腦防護

你還在為病毒而煩惱嗎?還在為木馬的偷窺而坐立不安嗎?你還在為電腦無法正常工作而擔憂嗎?而現在市場上零零總總不知名軟體讓你挑花了眼又無從下手而解決不了問題而不知所措時,怎么辦呢?因此我們就要共同努力協作創建一部電腦防護的知識庫。這本知識庫通俗易懂可以讓讀者輕鬆地解決電腦中的常見問題。。。。。。

電腦配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