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懸

車懸

研究趙武靈王大迂迴戰略的具體運用,從中可以發現,大迂迴戰略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作出大迂迴的決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統帥,執行大迂迴戰略任務需要一支良好的戰術,否則大迂迴戰略只能是紙上談兵。 趙武靈王正是根據他的思路創造出了一陣全新的騎兵陣法——車懸,從而使得趙國在戰國後期一躍成為了軍事強國。

車懸陣

古代陣法——車懸

過去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正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趙武靈王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衝擊戰術),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為有此陣,如,(諸葛亮),(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但是這種陣法卻在當時縱橫大漠,無人能當。只是隨著中國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

日本的車懸陣

車懸 車懸

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衝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日本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陣型當屬上杉謙信的車懸。其在第4次川中島合戰中首次以1.2萬人擺出該陣型,並斬殺信玄之弟信繁。謙信公憑此陣在北國縱橫數十年未嘗一敗,其死後,上杉家勢力大衰。可其子景勝擺出車懸時,仍能引起世人的驚呼“上杉不可輕也”

那么這種神奇的陣型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人直接把他認為是車輪狀,也有人把他認為是螺鏇狀,可到底長什麼樣,幾乎沒人能夠說出個大概來。目前有這些猜測:

回答一:螺鏇狀的布陣,往復地前進 接敵時,先以鐵炮齊射,然後向右退回 接著是弓隊,齊射後向右退回 然後是先鋒衝擊,向右撤離 二隊衝擊,向右撤離,鐵炮接上射擊.... 如此繁複的動作,沒有經過10年以上的訓練和配合根本不可能做得出來。而上杉氏經兩代而失去此陣的原因並非不知訓練方法,而是家臣團的喪失:經過御館之亂和新發田叛亂,上杉家臣再也無如此團結,且景勝的威望也無法使家臣團結在他周圍如指臂使。但這一切只是推測,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車懸的存在,一切謎題,只有等待後人揭示了。

回答二:據說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鏇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總之,這個陣一般的大名玩不轉。

回答三: 車懸可能只是一個想像的陣法。實戰中真布下這么個陣形,各備都在移動之中,一旦發生意外——比如騎兵被衝擊的時候,陷入膠著無法及時撤離,那么後面鐵炮、弓各備看不到前線形勢繼續按照既定戰術移動,會導致本陣兩翼完全暴露。而且,這樣紙上談兵的作戰思想,完全無視戰場瞬息萬變的具體情況,這不現實。

目前比較公認對車懸的認識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進攻式兵陣,進攻方式為車輪狀,而正常列隊並非如此,由於上杉謙信一直喜歡主動進攻,所以才用了一陣極易讓士兵們迅速全面發動衝鋒的陣法。大體的衝鋒方式可以做到先鋒進行側翼迂迴衝鋒之後,並不纏鬥,而是迅速像弧線一樣離開,如果對方發動追擊,第二波衝鋒就會對追擊敵軍形成合擊之勢。如果敵軍任由前軍沖陣而走,那么就有後續第二第三撥部隊持續進行弧線衝擊,這樣多股部隊輪流衝擊同一軍陣,帶來的必然後果是敵軍士兵開始疲憊不堪,上杉軍的部隊卻精力充沛。 事實上,這種陣法的可行性很低:首先這種陣法僅限於進攻,其餘時刻用處不大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戰國時日本的戰鬥非常機械,習慣按照固定方式布陣,整個軍隊固於一處,雖然可以提升部隊戰鬥力,但是也給了像車懸陣這種非常靈活的陣法以用武之處。

類似於西方的古羅馬方陣,在進攻時頑固的固守陣型,遭遇安息人靈活異常的騎射部隊時瞬間 成為箭靶。馬其頓也曾出現過巨大的長槍方陣,那些長槍威力驚人,但是代價就是將軍隊愚昧的整合在一起,與羅馬部隊作戰時,竟然因為山地地形導致陣型破碎,長槍的不便就成了他們最大的殺手,於是遭到了羅馬部隊的屠殺。

而中國由於孫子對軍隊的水論一直比較流行,所以很少固定的使用軍陣。但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且考慮其揚名的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擺出的鶴翼來看,車懸確實是武田軍的剋星。由於鶴翼之陣的陣勢有利於對對敵形成包夾之勢(鶴翼之陣的優勢在於敵軍主力正面衝鋒之後,兩翼對纏鬥的部隊進行包圍夾擊),但上杉歉信的部隊輪番對本陣進行攻擊,且做出弧線型衝鋒後迅速脫離戰場,並未與中軍 纏鬥,且部隊分批次衝鋒,導致鶴翼之勢無法找到準確的時機進行收攏,以致不能形成對上杉軍的夾攻反倒由於部隊分散排列使得武田本陣兵力不足險些崩潰。但是,上杉歉信卻未能擴大戰果,雖然武田援軍到達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也反映出早期的車懸之陣整個部隊衝鋒過後重整能力不足,且威力主要集中在突擊點的問題。

而且,考慮到當時日本軍隊的兵種搭配,弓箭手和鐵炮等其他部隊位置難以固定,但是這類部隊在活動中威力往往較弱,尤其是鐵炮,第一輪齊射之後幾乎很難在行動中補充彈藥。所以,屬於風險極大的陣型,第一輪衝鋒如果不能取得預想戰果,往往會令軍隊陷入被動。

但是上杉時期軍隊戰鬥力較強,並未形成劣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