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宇琳

與“橋”結緣的人
提起南昌新八一大橋、銀三角互通立交橋、九江鄱陽湖大橋、豐城市贛江大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你知道這些橋是誰設計的嗎?就是他,就是車宇琳和他帶領的江西交通設計院的設計人員。我省第一座斜拉橋誕生在他的手中,當年江南最大的互通立交橋在他的精心策劃下繪出了藍圖……車宇琳在我省的建橋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筆。
1959年,18歲的車宇琳從交通部南昌公路工程學校(現江西交通學校)土木系畢業後,被分配到省公路測量隊工作。期間,他邊工作邊進行本科函授學習,最終從同濟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測量隊的14年裡,車宇琳一直從事公路橋涵的勘察設計。也正是這14年的實踐積澱,才有了他與大橋解不開的緣分。1973年7月,車宇琳走進了省交通設計院,開始了他獨立大橋設計的生涯。45年來,他踏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
設計南昌八一大橋:
感覺像打仗
在南昌城北,贛江之上,有一座雄偉挺拔、氣勢恢宏、充滿現代氣息的斜拉橋凌空飛架。它,就是結束了我省無斜拉橋歷史的南昌新八一大橋。
63歲的車老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回憶起南昌新八一大橋當年建設的情景時,仍然很激動。他這樣形容當初的設計情形:感覺像是在戰場上打仗一樣。
1995年2月15日,省里決定正式立項,興建一座新八一大橋,以取代已顯老態,不堪重負的老八一大橋。省里給出的設計時間只有正常設計時間的一半左右,他和全體設計人員沒有現成的斜拉橋設計經驗,加上省里還有特別要求:新八一大橋要建成南昌市的標誌性建築,要有一流水平,要一百年不落後。
如何確定橋位?選擇什麼樣的橋型方案……一系列的棘手問題都擺在車宇琳的面前。
南昌新八一大橋純系城市橋樑,選擇橋位主要重點在儘可能減少拆遷,車宇琳經過精心設計,最終使橋頭拆遷量減至最小,4層以上樓房均未拆除。在設計八一大橋主塔基礎時,他考慮工期和節省造價的需要,根據大橋地質、水文條件,堅持採用大直徑鑽孔樁配工字型承台的基礎方案,使主塔基礎的工程數量只有國內已建成的相同跨度斜拉橋的32%,基礎施工工期僅花了三個月。從而使該橋成為當時國內第一座採用大直徑樁基作為主塔基礎的斜拉橋,其樁徑4米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大橋於1997年9月29日全部竣工。
設計豐城贛江大橋:
與時間賽跑
“在眾多的大橋設計過程中,讓我最費心機的是豐城市贛江大橋。”車宇琳總工程師如是說道,“該橋全長1205米,最大跨度為70米的預應力V型托架連續剛構橋,不僅我省橋樑設計從未有過,在全國也是罕見的。”他取出一疊照片向記者介紹至今無法忘記的一幕幕。
時間轉到1990年,豐城市政府自籌資金修建一座跨越贛江的大橋,且要求兩年內一定要完工。在接到任務後,車宇琳和院裡其他幾位負責人一起,多次到贛江沿岸考察,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橋位論證、大橋測量、地質勘探和初步設計,為大橋早日開工爭取了時間。1990年底,大橋緊鑼密鼓地開工了。江南的3月是多雨的季節。因連降大雨,贛江的水位也迅速增長,1991年3月8日,無情的洪水將大橋V型托架的支架沖毀,車宇琳說他始終記得那一天,他苦苦思索,怎樣才能克服洪水的威脅?怎樣才能確保工期?也就在那個時候,他的靈感來了,他提出採用支於墩身上的斜撐式鋼支架現澆V型托架的方案,和施工部門的總工程師一商量,終於解決了洪水狀態下澆築托架的難題。
由於該橋設計和施工上的創新,大橋主孔的予應力鋼材只用了相同跨度連續梁的一半,普通鋼材節省了20%,18個月的建設工期和每平米1484元的造價幾乎達到當時同跨度橋樑工期和造價的最低點,並實現了我省最長的———320米橋面連續結構。
設計銀三角立交橋:
繪出恢宏藍圖
1994年9月,省委省政府確定調整公路建設計畫,要求在國道105、320、316線交匯點南昌高坊嶺地區修建一座大型立交橋,並要求在1995年5月底竣工。
與此同時,省政府的負責同志對立交橋的進度也予以極大的關注。9月28日,省政府的負責同志召集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開會,再一次明確了工程進度表:10月31日全面開工,1995年5月31日竣工,並要求設計院在10月10日拿出設計方案,12日向省政府匯報。
“省委省政府領導要根本改變江西交通落後面貌的急迫心情,從這張無可變更的時間表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車宇琳激動地對記者說。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覺得肩上猶如壓有千斤重擔。
總工程師車宇琳、項目負責人吳寶詩(現任交通設計院院長)帶著項目組的全體人員進入決戰的設計“前線”,星期天、節假日在他們的腦海里已經沒有了概念。
在全項目組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當時江南最大的互通立交橋、江西最大的工程之一———銀三角立交橋的藍圖繪製出來了。這是一座平面呈扁平苜蓿葉形的4層互通立交橋,貫通3條國道,使全橋四通八達。
10月31日,銀三角立交橋如期開工,第二年也如期完工。立交橋的設計作品被人稱道和讚譽,並榮獲了省優秀設計一等獎。
退休後仍心繫大橋
14年的勘測經歷為他打下了橋位選擇、總體設計、水文計算等堅實的橋樑設計基礎,12年的設計室工作又為他創造了掌握橋型設計、結構計算、施工關鍵知識的條件,10餘年的領導生涯鑄就了他科學、果敢、銳氣的工作態度,使得他成為我省大橋建設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車老以其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贏得業內人士的好評。
2002年,車宇琳退休後,不甘心於呆在家裡享受,而是受邀請經常往返於全國各地,積極投入到大橋項目的技術諮詢、評估、設計審查和施工諮詢,為設計、施工、業主單位和主管部門解決了多技術難題。
工作之餘,心繫大橋的車老還進行了一定的業務技術資料整理和總結工作。在談到此次榮獲大師的心情,車宇琳顯得很有感觸,“一輩子的工作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很欣慰。在退休之後還能獲得這個稱號,我覺得我是個幸運兒。但是,光榮不是我一個人的,任何工程設計一個人不能完成,這個榮譽是屬於全院的,是對大家多年工作的認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