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跺

踏跺

踏跺,中國古建築中的台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於台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清代叫踏跺。它不僅有台階的功能,而且有助於處理從人工建築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傳統建築中的踏跺形式還有: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等,根據建築的大小制式不同而定。

基本信息

踏跺形式

垂帶踏跺

踏跺踏跺
垂帶是踏跺兩側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台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台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托垂帶,硯窩石(象眼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於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台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台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於較大的建築,人流量較大的門口的踏步。
天然如意踏跺用天然形狀的石板材疊成。由於這種台階只有,三層,不規則的台階並沒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卻有山林之趣,故多用於園林建築的台基之前。

御路踏跺

御路踏跺御路踏跺
御路踏跺一般用於宮殿與寺廟建築,這種台階中的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台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用來鋪設御路的石塊就叫做“陛石”。既然是鋪設御路,所以石塊都是漢白玉或大理石之類比較珍貴的石料。石塊表面還雕飾有各種精美的紋樣,尤其是龍、雲、山、海之類最多。

現世發現

樂清花崗岩石踏跺樂清花崗岩石踏跺
2015年6月初,樂清市仙溪鎮南閤村市級文保單位章玄應墓整修駁坎時,意外發現墓壇下保存完整的花崗岩石踏跺,當地村民立即匯報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經工作人員現場勘查,該垂帶踏垛條石為始建時原物,踏步共七級,每級長1.7米,高16厘米,寬22厘米,兩側置垂帶石,與上級墓壇踏跺用整塊塊石雕琢而出的做法完全不同,顯得更加寬廣平緩。讓人奇怪的是,當地村民竟無人知曉墓壇下還保存著原始的構築物,他們一直以來只知道從墓壇東側石階跨步而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