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簡介
1874年,海因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奧旭寇旭(Oshkosh)。海因十八歲時,他的父親因為事故而逝世。這使得海因家的經濟主柱頓失,海因亦因此要外出工作賺錢,以應付他上學用的學費。後來,他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大學修讀社會學,並在紐約市擔任教師一職。在學校中,他鼓勵學生多以攝影作為教學媒介,因此海因得以和這一班學生常常到處攝影。在1904年至1909年間,海因就拍下了二百多張的照片。最後,他更成為了一個攝影記者。對於海因而言,照相機既是用作研究的工具,也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齒輪。
1908年,海因成為美國童工委員會(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NCLC)的攝影師。到了1910年代,他記錄了很多有關童工艱苦生活的記錄,並以此支援美國童工委員會,向政府申訴童工的問題。在這以前,他是一個自由攝影者,為一份有關社會改革的雜誌攝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美國紅十字會記錄了前線人員在歐洲工作的情況。1920至1930年代間,他把自己的相片整輯成“工作寫照系列”(Series of Work Portraits),收錄了很多平常工人工作時的照片,表彰他們對現代工業的貢獻。1930年,海因被委任記錄帝國大廈的建造過程。當時已經56歲的海因為此冒險不惜站在一個危險的位置為建造帝國大廈工人拍照。他為了取得一個最好的角度拍照,更站在懸吊在一千呎的高空中的籃子上。這個攝影項目持續了半年,海因同他的兒子一起拍攝了一千多張照片。
1929年的大蕭條以後,海因再次在紅十字會工作。這時他記錄了很多有關美國南部旱災的照片。此外,他更為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TVA)記下有關田納西東部的生活,方便當局建立改善水道的設施。而海因後來成為了美國工作成就管理委員會(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的攝影主任,並開始了美國國家研究計畫(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繼續以攝影來改善社會問題。
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 Administration,NARA)儲藏了大約二千張海因拍下的照片,如他早年所拍下有關童工生活、紅十字會人員情況的照片。
1936年,海因成為了美國工作成就管理委員會的首席攝影師,並繼續參與國家研究計畫,可是,因為政府及企業不再贊助委員會,所以這份工作未能完成。1940年,海因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代表作品
這組名為《動力房》的攝影作品,是海因的成名作之一。畫面中這個汽管裝配工被要求以適當角度握扳手,以便使身形與身後機器的圓形完美組合。人與機器合成一個勞動的概念,這種拍攝模式在現代工業攝影著一直延續下來。海因不但用攝影揭露生活中的黑暗,他更讚美勞動的偉大,他晚期作品所表現的是對工人勞動的尊重和對工業加以肯定的樂觀信心。
海因深信攝影具有無可置疑的紀實力量。他說:“如果用語言可以說得清楚,何必再去背起相機。”這幅表現工人與機械的作品,被視為表現勞動者的經典之作,緊握扳手、弓身屈臂,這是力量的表現;聚精會神、一絲不苟,這是精神的表現;強壯的身體、繃緊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這個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訴我們,勞動不僅創造了客觀世界,而且塑造了主體的健美。強光恰恰照射在主體上。工人,這是工業文明時代的主人。
1906年,海因受國家童工委員會主席阿德勒的委託,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組織工作,調查美國各地童工的生存狀況,從而使兒童免受剝削。他不辭勞苦,深入東北、東南和大西洋沿岸各州的煤礦、工廠和紡織車間,拍攝兒童工作時的場景。海因1909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童工生活的攝影報導,其中的照片展現了童工們在艱苦和危險條件下的生存狀況,並最終導致美國國會頒布《童工法》,廢除了童工制度。而這張《十歲的紡織女工》也成為海因在紀實攝影道路上的最強音。
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對此評價到:“海因既不是第一個,也不一定是最後一個用照相機反映社會改革運動的攝影家。但他極為出色的工作質量卻很少有人能夠相比。更重要的是,海因拍攝的童工照片在實現他為之奮鬥的改革方面起了幫助。”這就是紀實攝影的人文價值:它決定著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時空進入歷史,超越個體打動大眾。艾倫·特拉亨伯格對海因讚美:“對於海因而言,‘正直’並不僅意味著拍攝方法的純潔,它還表明對於親眼所見的事實擔負的責任。”
座右銘
“攝影不應當僅僅為了美,而應有一個社會目的。要表現那些應予讚美的東西,也要表現那些應予糾正的東西。”
– 路易斯·韋克斯·海因 Lewis Wickes Hine (September 26, 1874 – November 3,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