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塹導水溝

路塹導水溝

路塹路基施工中常見的病害為路基過濕、出現彈簧、路塹邊坡失穩、滑塌等。產生病害的原因很多,其中水是造成路塹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論採用何種方法開挖路基,均應保證開挖過程中及竣工後的有效排水。路塹導水溝的設計和建造十分重要。

簡介

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種,形成病害的因素也很多,其中水的影響是主要因素之一。例如,水分的積聚會導致土質路基邊坡坍塌,基身沉陷或產生滑動。在寒冷地區還易凍脹翻漿,這些都會影響行車安全,甚至造成交通中斷。根據水流來源的不同,可將路基水分為地面水和地下水。地面水包括大氣降水(雨和雪)形成的地表徑流;地下水包括上層滯水、潛水和層間水等。

路基排水的任務,就是採用攔截、匯集、排除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措施,將路基範圍內的土基濕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內,確保公路排水暢通,結構穩定,行車安全,使路基常年保持乾燥狀態,確保路基及路面具有足夠的強度與穩定性。

排水溝要求

(1)在路塹開挖前首先做好路基範圍外的迎坡面截水溝,截水溝不應設在坡面凹處,必須設在凹處時,應按填方要求填平,壓實後開挖;

(2)挖方施工期問應先開挖路基範圍內的臨時性排水溝,嚴禁將臨時排水溝出口設在填方或棄土堆的坡角處,以免沖刷給路基穩定造成隱患;

(3)開挖各種溝渠時,應預先測量放樣,自下游向上游開挖,溝基要求穩固,嚴禁將排水溝修築在未加處理的棄土上;

(4)在路塹的線路方向上應保持一定的縱向坡度(單向或雙向),以利排水;

(5)路塹施工時應經常進行排水溝渠的維修,保證流水暢通;滲水性土質或急流沖刷的排水溝應予以加固,以利防沖防滲。

路塹邊坡排水

路塹邊坡的泉水是造成坡面坍塌的主要原因。一般處理邊坡泉水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在表面滲出的泉水排走;二是利用泄水鑽孔和集水井將邊坡深處的浸透水引出邊坡排走。前一種方法為邊坡滲溝法;後一種方法為平式鑽孔法。

(1)邊坡滲溝法

邊坡滲溝用於疏乾潮濕的邊坡和引排邊坡上部露出的泉水或上層滯水,並支撐邊坡,減輕坡面沖刷,適用於坡度不陡於1∶1的土質路塹邊坡。

當邊坡上只局部潮濕且面積不大時,邊坡滲溝宜布置成條帶形狀;當局部潮濕的面積較大時宜布置成分岔形;當邊坡普遍潮濕時,應布置成分岔、拱形或人字形。

(2)平式鑽孔法

平式鑽孔排除邊坡泉水,具有施工方便、工期短、節省材料和勞動力、經濟有效的特點。平孔的設定位置和數量應視地下水分布的情況及地質條件而定,在平面上,平孔可布置成平行排列或者交錯排列。

設計原則

(1)公路路基排水設計應防、排、疏結合,並與路面排水、路基防護、地基處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區(段)的其他處治措施相互協調,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

(2)路基排水設計應遵循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少占農田、環境保護的原則,並與當地排灌系統協調。

(3)排水困難地段,可採取降低地下水位、設定隔離層等措施,使路基處於乾燥、中濕狀態。

(4)施工場地的臨時性排水設施,應儘可能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相結合。各類排水設施的設計應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結構安全可靠,便於施工、檢查和養護維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