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名稱
跗骨“V”形截骨
別名
跗骨V形截骨術治療兒童高弓足
分類
小兒外科/兒童足部畸形的手術/高弓足的手術
ICD編碼
77.28
概述
高弓足是指足弓異常增高。它常伴有一系列畸形,包括爪狀趾(跖趾關節過伸及趾間關節屈曲)、前足旋轉並內收,中足背側“骨性”增高而足底內側皮膚出現皺褶且跖腱膜攣縮,足外側緣延長而內側短縮、跖骨頭下胼胝、不同程度的距下關節僵硬、足跟內翻和伴有或不伴有馬蹄足攣縮畸形的跟腱緊縮。
通過詳細的體檢、肌電圖和神經病學研究及影像學檢查,80%以上病兒的病因可以確定。骨骼發育成熟的病兒,病因常常為神經肌肉疾病或創傷。常見的神經肌肉疾病有進行性神經性腓骨肌萎縮和脊髓灰質炎,創傷多為脛腓骨骨折後小腿後側深筋膜間室綜合徵後遺症所致。脊柱閉合不全、腦癱、原發性小腦疾病、關節攣縮症或嚴重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病兒,也可發展為高弓足畸形。部分病兒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屬特發性高弓足畸形。
應根據病兒的年齡、畸形的類型、程度來決定治療方案。
Cole跗骨前側截骨術的缺點是通過縮短足背凸側而非延長凹側足底長度來矯正畸形,其後果是使足變短、變寬和變厚。Japas介紹了一種手術方法可以使術後足的外形更接近正常。該方法包括一個“V”形截骨術,“V”形的頂點在高弓足最高點近側,通常位於足舟骨上。“V”形的一邊向外側延伸,經骰骨到達其外側緣;另一邊向內側,經過第1楔骨到達其內側緣。術中不去除骨質,而是把遠側截骨塊的近側緣向跖側壓低,而把跖骨頭抬起,這樣既矯正了畸形,又增加了足底的長度。該截骨術不能矯正後足和中跗關節的畸形,這種畸形需要後期做三關節融合或Dwyer跟骨截骨術矯正。
適應症
跗骨“V”形截骨適用於6歲或6歲以上兒童的中足中度高弓足畸形。
術前準備
1.術前應拍攝站立位患足正側位X線片,以了解其前足、中足和後足的位置及畸形程度,尤其是第1跖骨的跖屈和爪狀趾畸形,制定手術方案。
2.術前3d開始患足的皮膚準備。
麻醉和體位
採用基礎加局麻、基礎加骶管麻醉、基礎加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仰臥位。患側大腿近端扎充氣止血帶。
手術步驟
1.切口及跖腱膜切斷
首先在足跟內側做切口行Steindler跖腱膜切斷術,然後在足背做長約6~8cm的縱切口。在第2、3趾長伸肌腱之間解剖,將趾短伸肌腱拉向外側,在骨膜外顯露距舟及跗跖關節之間的足背部分。
2.跗骨“V”形截骨
用電鋸或骨鑿與骨刀按下面方法做“V”形截骨。“V”形截骨線的內側邊起始於第1楔狀骨,緊靠第1楔跖關節近側;外側邊位於骰骨,在第5跖骰關節的稍近側。將這兩條截骨線向近側延長相交於足中線上、高弓足畸形的頂點,一般在足舟骨上。注意截骨線不要進入中跗骨間關節。完成截骨後,牽引遠側端並用骨膜剝離子把其近側緣壓向跖側,同時抬起跖骨頭。如果第1跖骨呈現明顯的馬蹄畸形,將“V”形截骨線的內側邊通過第1跖骨基底部以消除畸形。用手法矯正前足的內收或外展畸形。在良好的對合後,用1~2枚斯氏釘固定截骨處。
3.關創
去除止血帶,止血,縫合切口,無菌包紮。
術後處理
跗骨“V”形截骨術後做如下處理:
1.自膝下至足趾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保持踝關節90°,足呈跖行位。
2.術後攝患足正側位X線片,觀察截骨處閉合及對位情況。
3.抬高患肢,密切觀察患足血循環。
4.術後2周拆線並更換石膏。這時可對前足做輕微調整,特別應注意對殘餘的內收畸形的矯正。
5.術後10d可扶拐不負重行走,術後2個月可完全負重行走。術後兩個半月攝X線片證實截骨已融合,可去除石膏行走,並開始踝關節及距下關節的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