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村地處烏龍河谷北部,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800毫米。村委會所在地海拔1400米,轄9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6.12平方公里,有750戶2898人,耕地面積1921畝,其中水田887畝,旱地1034畝。主產稻穀、玉米、紅薯、蔬菜等,糧食總產量1069.7萬公斤,人均有糧369.1公斤,經濟收入主要以建築建材、運輸、外出打工、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為主,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54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21畝(其中:田887畝,地1034 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000畝;水面面積8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荒山荒地2606畝,其他面積64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79戶通自來水,有35戶飲用井水,有23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31.47%)。有750戶通電,有21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9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9.07%和92.9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40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0戶(分別占總數的53.47%和38.67%)。
該村到鎮道路已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3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87畝,有效灌溉率為46.1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31畝。
到2007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8.9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8.8萬元,占總收入的37.25%;畜牧業收入 241.5萬元,占總收入的4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710頭,肉牛45頭,肉羊173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26%;第二、三產業收入125.6萬元,占總收入的21.38%;工資性收入63.6萬元,占總收入的 10.83%。農民人均純收入185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0人(占勞動力的12.59%),在省內務工225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8.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25%。該村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50戶,鄉村人口2940人,其中男性 1510人,女性1430人。其中農業人口2898人,勞動力 1827人。該村有漢族、彝族、哈尼族,其中彝族21人, 哈尼族21人。到2007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70人,參合率88.6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431人,距離鎮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73人,其中小學生431人,中學生14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2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6萬元,有固定資產33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3 人,其中男黨員39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書記、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有團支部1個,團員20人。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現已由市、區下派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和村民意願整理編寫完成了整村及各村民小組的“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交通狀況差,水利設施薄弱。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植業、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