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滿瑞

趙滿瑞,滿族,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生於寧夏新滿城(銀川新城)一個晚清官宦世家。

趙滿瑞,滿族,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生於寧夏新滿城(銀川新城)一個晚清官宦世家。他從小勤奮好學,考中舉人,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但他淡泊名利,無意仕途,將官職和萬貫家資拋於腦後,一心沉迷於民間戲曲藝術,被一些世俗的人視為“不務正業”的“敗家子”。他常常邀請一些民間藝人在家裡排練節目,切磋技藝,也常帶領藝人們到廟會上為民眾演出。為了求藝,他先後來到西安和關中各縣,與許多喜愛秦腔、眉戶、道情、碗碗腔等藝人結為摯友。他在民間傳統戲曲的整理和改編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尤其對皮影戲的改革創新和道具的雕刻貢獻最大。
1919年,趙滿瑞在學習繼承老藝人常、洪二位線匠(老匠人有姓,未傳下名)刻制皮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了一種“打刀連轉法”的刻制技術,並用整整13年的時間,刻製成了一整套皮影工藝作品,包括將、相、夫人、小姐、丫環、元帥、兵卒、神、鬼、怪、道士、和尚、花草、宮殿、天宮、蓮台、床、繡閣、房屋、寶帳、十八層地獄、森羅殿、佛道神洞、寺廟等各種形象,整整裝了三大箱。剛開始技術不夠熟練,刻製得比較粗糙,他就把這套戲箱賣掉,又重新刻制了一套,留給自己使用。他組織了一個皮影戲班子,在今銀川地區城鄉演起了會戲。他還勸導妻子和兒子共同求藝。
趙滿瑞所演出的傳統戲多數是由他自己改編的。戲劇情節、唱詞經他改編後,使人感到更加合情合理,又很新鮮,而且皮影刻得比別人的高大,色彩鮮艷,同時品種豐富,演一場換一個布景,民眾說他的皮影是要啥有啥,加上請了個“王燈影子”(王生娃)掌前台,所以民眾愛看。有時候,幾家廟會同時都要請他們去演出,還常常發生雙方爭搶戲箱子的情況。
1952年,寧夏省文聯為了發展新的皮影戲,邀請趙滿瑞帶著他的兒子趙文續,到文聯去刻制新皮影。經過父子倆的共同努力和幾年辛苦製作,刻製成了現代戲全箱,主要有《白毛女》、《窮人恨》、《王貴與李香香》、《二蘭記》、《兒女們自己的事》、《閻王債》等。後來,寧夏將他們刻制的皮影向中央文化部推薦,在北京展覽後被中央美術館收藏。趙滿瑞父子成了寧夏歷史上第一個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的民間藝術家。
1957年,趙滿瑞、趙文續父子的皮影戲被選拔參加西北會演,父子二人被授予優秀民間藝人稱號。載譽歸來,趙老先生於同年含笑辭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