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邑縣城北部約十餘公里的城關鎮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懸崖峭壁上鑿有不少做工精細的洞窟。其不但數量繁多,且排列規整,層次分明,遠遠望去,恰似鑲嵌在絕壁上的一座座樓房。古人為避禍亂,常躲於此,遂相繼穿鑿,先小後大,先下後上。歷經千年,豐彩依舊。《三水縣誌》載:“綿亘數里,棧道連雲,石梯落霞,網戶萬啟”。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詩《洞千正閣》,詩云“嶺樓依壁下無地,雲閣飛空上有天”,極贊其宏偉奇特。民國初年,清末翰林蕭莜梅返鄉曾隱居此地。
趙家洞又稱琅天洞,石窟群建於峭壁石崖上,外露其窗,內隱其洞。共分三層,其中上兩層現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寬3米,洞深4米。洞內寬敞明亮,設有暗道,連線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棧道,架有雲梯,使之穴穴相通,現痕跡仍存。舊址上有“宋金人避兵於此”之句,由此可推斷,該洞當創建南宋之前。
和趙家洞一溝相隔的是官家洞,官家洞又名飛雲洞,為峭壁上鑿成四層樓式疊洞,保存較完整。共有5個主洞,7個窗,83個室,另外有83個通風口。石洞分方形平頂和拱形圓頂兩類,平均高2米、寬3.8米、深4.5米,總面積1419.3平方米。每層及各洞之間均有甬道相連。據史志記載,官家洞“始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