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越王勾踐墓
柴 望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
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雨打亂花迷復道,鳥翻黃葉下宮牆。
登臨莫向高台望,煙樹中原正渺茫。
注釋
秦望山,在浙江紹興,為這一帶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
首聯的意思是,秦望山頭,夕陽西下,一片蒼茫景象,但是傷心已絕的人誰又有心思去抒寫淒涼之情呢?
頷聯的意思是,當代人沒見過吳國被越國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踐墓附近的百姓還時常傳說著當年“霸越鄉”的往事。
頸聯中的“復道”和“宮牆”都不是眼前實景,而是對越宮景物的想像,“復道” 義同《阿房宮賦》“復道行空,不霽何虹”中的“復道”。
尾聯中“中原”和陸游《書憤》“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中原”一樣,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黃河流域。“煙樹”“渺茫”含有收復難望之義。
簡析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傷時之作。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風雨飄搖之況國人皆知,將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況聯繫在一起,這樣構思,頗為巧妙。首聯以蒼茫、淒涼的景象和傷心的情懷開篇,加上“自”、“誰復”之反覆詠嘆,詩人寂寞悲涼之情是何等強烈。頷聯弔古傷今,雖然“猶傳”勾踐“霸越鄉”,可是今人卻不見“亡吳事”,勾踐復國報仇的壯舉難以重見的哀愁湧上詩人的心頭。頸聯即景抒情,勾踐墓、越王宮,雨打亂花,鳥翻黃葉,何等肅殺淒涼。詩人難道寫的僅僅就是這些嗎?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宮,那想像中不久後的臨安鳳闕,不也都是這樣的嗎?尾聯和辛棄疾、陸游、陳亮等愛國志士“望中原”時所表達的悲憤、沉痛的情感是一樣的,恢復中原無望的惆悵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