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古道

越山古道

越山古道位於越山山脈,曾因越王勾踐在此山上屯兵養馬,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且與吳王夫差多次激戰而名揚天下。所以此山亦稱勾乘山,山上有王墳崗、刀劈石、射箭岩、南寨營盤、倒退馬蹄印等眾多遺蹟。越山寺,又名“雲居禪寺”,寺廟落在半山坳里。建大殿五座,山門、睡房、食堂等附屬建築多處。四周群山環抱,重嶂疊翠,古松參天,正是古山古樹古寺宏,春日鶯啼微微風。千步登山山未盡,林中隱藏越王宮。寺左右都是青綠的山,後有翠竹的擁護,象是菩薩安詳地盤坐在太師椅上。該寺是為紀念勾踐、范蠡、文種而建,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寺內有據傳越國雪恥復國後范蠡辭別越王帶西施半農半商後重返故里,戰地重遊時在寺內親手挖穴取石建造的“鴟夷雙井”等實物。

人文歷史

宋《會稽志》云:“勾乘山:舊經云:勾踐所都也。”據傳:夫椒之戰,越軍被吳軍打敗,勾踐統率殘部,且戰且退,見勾乘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偃旗息鼓,隱匿山中,自己乘馬倒退上山。翌日吳兵趕來,見馬蹄印朝山下,誤以為越軍已下山逃遁,遂另向追捕,使越軍暫有喘息之機。後來仍被吳兵圍山,斷糧半載,勾踐迫與大夫范蠡入吳為仆,大夫文種在此守國三年。勾踐歸國後封此山為勾乘山,封側山為越山。勾乘山尚存退馬坡、刀劈石和射箭岩遺址。當地盛傳勾踐及王墳崗傳說,可見勾乘山在於越時期的重要地位。清光緒《諸暨山水志》卷五記載:“相傳越王句踐曾棲於此。今崗上有古墳遺址,俗名越王墓。”崗上墳墓,傳說是勾踐之父允常之冢。

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