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分析哲學 : 盡顯我們所知領域的本相

超越分析哲學 : 盡顯我們所知領域的本相

作者: [美]王浩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副標題: 盡顯我們所知領域的本相譯者: 徐英瑾 出版年: 2010/9頁數: 419定價: 52.00元裝幀: 平裝ISBN: 9787308078627

內容簡介

王浩(1921—1995),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1921年生於山東濟南市。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系畢業。曾師從金岳霖、王憲鈞、沈有鼎等。1946年赴哈佛大學留學,師從蒯因(W. V. O. Quine),兩年時間即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哈佛短暫教學之後赴蘇黎世與貝奈斯(Paul Bernays)一起工作。1954年—1956年,在牛津大學任第二屆約翰·洛克講座主講,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主持數學基礎討論班。1961年—1967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1991年,任洛克菲勒大學邏輯學教授。20世紀50年代初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1983 年,被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授予第一屆“數學定理機械證明里程碑獎”,以表彰他在數學定理機械證明研究領域中所作的開創性貢獻。著有《數理邏輯概論》、《從數學到哲學》、《哥德爾》、《超越分析哲學》等專著。

作者簡介

本書是王浩最為集中闡述其哲學和元哲學觀點的著作。在書中,他對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羅素、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和奎因等人的思想觀點作了詳細介紹,並給予十分專業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他們的哲學無法為人類現有的知識,特別是數學知識,提供一種恰當的辯護。在他看來,分析哲學要進一步發展,必須擺脫由這些哲學家的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用主義的偏見所帶來的羈絆,應當致力於誠實描述人類既有知識的現狀,並給與帶同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書在思想上與羅蒂對於分析哲學的猛烈批判相呼應,儘管王氏的觀點遠沒有後者極端(羅蒂本人也讀過本書部分手稿)。

王浩的中華文化背景,也在本書的元哲學闡述中時有體現。牛津大學著名哲學家斯特勞森認為,學界對於王浩此書的主要興趣就在於:它記錄了一位極富才智、卓越和敏銳的哲學家對所謂“分析哲學”或“英美哲學”在本世紀發展歷程的看法。他認為,本書是對現代哲學史研究和元哲學研究的重大貢獻。

目錄

目 錄
前言
導論
1. 本書的路線圖
1.1關於邏輯的概念
1.2集合論和數學
1.3卡爾納普和蒯因
2. 對於分析經驗主義的駁斥
3. 哲學王國的收縮
3.1 作為世界觀的哲學
3.2 從羅素到蒯因:關於哲學之收縮的一個案例研究
3.3 現象描述學的觀念
第一章 羅素和二十世紀哲學
4. 羅素和一個培根式的研究計畫
4.1. 桑塔亞納論羅素
4.2. 思想轉型期(1910-1914)
4.3 對於培根的未完成的“偉大復興”計畫的更新
4.4. 人類的知識和《人類的知識》
5. 羅素的哲學發展
6. 羅素在邏輯方面的著作
6.1 《數學原理》的研究規劃和其對於卡爾納普和蒯因的影響
6.2 羅素悖論(1901-1907)
6.3 1910年以後羅素的思想進展
第二章 關於維根斯坦哲學的插曲
7. 在1911年之前羅素的邏輯觀
7.1 邏輯常項和關於它們的公理
7.2 邏輯的終極普遍性
8. 維特根斯對於哲學的態度
9.《邏輯哲學論》的結構
10. 《邏輯哲學論》的公設
第三章 從維也納1925到美利堅1984
11.維也納學圈和其在美國哲學中的地位
11.1. 維也納學圈
11.2. 邏輯分析和科學的哲學
11.3. 萊辛巴赫和作為物理學哲學的哲學
11.4. 今日美國哲學
11.5 實用主義和C·I·劉易斯
12. 卡爾納普的著作和羅素的關係,以及和蒯因的關係
12.1 卡爾納普思想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各階段所受到的影響
12.2 理性重建和認識論
12.3 理性重建和認識論
13. 分析性和邏輯真理
13.1 分析性在哲學中所扮演的角色
13.2 蒯因和經驗主義的教條
13.3 邏輯真理和集合論
13.4. 從羅素和卡爾納普到蒯因
14. 本體論和理論
14.1. 什麼是本體論?
14.2 蒯因的本體論觀
14.3. 我的Σω系統:對於1925年的PM的拓展
第四章 蒯因的邏輯否定主義
15. 蒯因的生平和著述
15.1 蒯因的生平
15.2. 蒯因的著述
15.3 蒯因的哲學信念
16. 蒯因的哲學體系
16.1. 經驗主義
16.2 行為主義和語言的核心地位
16.3. 蒯因的物理主義
16.4. 蒯因的“被解放的認識論”
16.5. 舞台中央的指稱和基本邏輯
16.6 蒯因的否定主義
17. 在歷史視角中的蒯因的邏輯觀點
17.1 歷史視角
17.2 從NF到ML到SL
17.3. NF(以及ML)新傳
第五章 元哲學思考
18.哲學預設
18.1 問出不同的問題
18.2 哲學和專業化
18.3 哲學和“科學方法”
19. 從我如何知到我知道什麼
18.3 哲學和“科學方法”
19.1 哲學和心理學:現在和1800年之前
19.2 哲學和有機化學
19.3 直覺和新教條
19.4 去運用我們的所知
參考文獻
年表
索引
譯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