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

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

劉靜、黃書光編寫的《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在釐清明代儒學教化的文化與思想背景和學術發展脈絡的基礎上,以明代的基層行政單位——“縣”形成的教化空間作為觀察點,力圖通過對以明代地方志資料為主的多樣化史料的採集與深入解讀,具體而生動地演繹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學是如何成為庶民日常生活的行為指南,從而獲得其民間姿態的過程。

內容簡介

儒學存在著三種形態:一是儒學的原初形態,即作為一種學術或作為一種思想的儒學;二是儒學的官學化形態,即朝廷推崇並強力推行的儒學意識形態;三是儒學的民間形態,即通過民眾的日常行為表現出來的儒學價值體系與行為規範。儒學教化即指儒學倡導的社會理想和倫理道德規範向社會滲透,獲得其民間形態的過程。劉靜、黃書光編寫的《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在釐清明代儒學教化的文化與思想背景和學術發展脈絡的基礎上,以明代的基層行政單位——“縣”形成的教化空間作為觀察點,力圖通過對以明代地方志資料為主的多樣化史料的採集與深入解讀,具體而生動地演繹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學是如何成為庶民日常生活的行為指南,從而獲得其民間姿態的過程。

作者簡介

劉靜,教育學博士,助理研究員。1991年獲得武漢科技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1年和2004年先後取得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德育理論與實踐研冤。現任職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參與上海市教委德育決策諮詢工作。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規劃課題及各類課題十餘項。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明代儒學教化研究的緣起
一、研究的視角、方法及資料
二、已有研究成果
第二節儒學教化研究基本概念的詮釋
一、教化與教化權力
二、儒學教化與儒學的三種形態
第三節明代儒學教化的研究背景及總體描述
一、文化與思想史的背景:朱學與王學教化思想的比較
二、明代儒學教化的總體描述
三、本書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學校組織與儒學教化
第一節官學與儒學教化
一、學校:道理之原與教化之本
二、教材:被“編修”的儒家經典與“家孔孟戶程朱”的教化企圖
三、以夏變夷:邊疆與偏遠地區的儒學教化實踐
四、學校與地方社會:敘彝倫,美風俗
第二節書院與儒學教化
一、書院的興衰與學術下移
二、書院的發展與鄉俗教化
三、家族書院與地方社會教化
第三節社學與儒學教化
一、社學:鄉間裡巷的儒學教化
二、社學的辦學情況
三、社學與鄉村教化權力之爭
四、邊疆地區的社學
五、義學、塾、館的社會教化之功
第三章儒學教化的社會網路
第一節家規族法與儒學教化
一、家規族法中的儒學教化
二、國家與宗族:關於教化權力的討論
第二節鄉約與儒學教化
一、官辦鄉約:儒家道德理想的社會實踐
二、民辦鄉約:以地方紳士為核心的鄉村自我教化
三、鄉約與保甲結合:道德教化與懲戒
第三節儀式、象徵與儒學教化
一、儀式與象徵的儒學教化意義
二、鄉飲酒禮:道德的盛宴
三、儒學象徵體系:對先賢的紀念與標榜
四、民間宗教對儒學教化的挑戰
五、坊、鄉的命名:社區的教化符號
第四節道德的審判:民間訴訟與儒學教化
一、“非禮則無法”:明代禮與法的辯證關係
二、“教化為先”:成訟前的道德干預
三、“教諭式調停”:民間訴訟的儒家化審判
第四章通俗文藝與儒學教化
第一節社會文化與通俗文藝
一、官方的態度:堅決的壓制與曖昧的喜愛
二、民間的態度:支持與反對
第二節小說:儒、釋、道外的“第四教”
一、說書:智俗共喻的教化方式
二、書坊主與通俗小說的傳播
三、通俗小說與儒學教化
第三節戲劇:“以人情之大竇,為名教之至樂”
一、官方戲劇:“備他時世曲,寓我聖賢言”
二、鄉村戲劇:“寓教於樂”
三、“反教化”的市場賤劇
第五章官紳與儒學教化
第一節地方官與儒學教化
一、地方官:“轉移化導”之責任
二、教官:儒學教義的傳播者
第二節紳士與儒學教化
一、文人講學與儒學意識形態的傳播
二、鄉紳:儒家倫理的“衛道士”
第六章儒學教化視野下的婦女與兒童
第一節儒學倫理與閨門教化
一、家庭教化:“三從四德”
二、社會教化:無名者的貞節牌坊
第二節蒙以養正:兒童與儒學教化
一、家庭對兒童的教化
二、塾、館裡的兒童教化
三、多樣化的蒙學教材
第七章瓊州與吳縣的儒學教化比較:以地方志為基礎的考察
第一節“化外”海島:瓊州的儒學教化
一、學校:儒學教化的核心機構
二、塔形紳士結構與地方儒學教化
第二節“江南望邑”:吳縣的儒學教化
一、完善的學校教化體系
二、紳士:下層紳士為主的教化群體
第八章結語:教化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一、明代儒學教化的宿命:教化與異化
二、明代儒學教化的實踐智慧:成功的基層文化實踐
三、全球化視野下儒學教化的現代使命:高尚人格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