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李嘉圖相對優勢模型表明當勞動力是唯一的生產要素時,生產技術水平(生產效率)的差異使各國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當生產中投入勞動力和資本等多種生產要素時,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將使各國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將考察這一命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Heckscher)和其學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資源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論、H-O模型,它建立在對現實經濟簡單化、抽象化的嚴格模型設定基礎上。理論內容
H-O模型假定只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假定只有兩種商品X、Y,且X商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過對兩種商品生產中投入的資本-勞動比率進行比較而確定的,資本-勞動比率(K/L)高的為資本密集型商品,資本-勞動比率低的為勞動密集型商品。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A、B,且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過對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或生產要素總量相對比例進行比較而確定的,B國的資本價格與勞動力價格之比小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或者B國的資本總量與勞動力總量之比大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兩國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組社會無差異曲線。H-O定理表明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在勞動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一個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充裕和便宜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缺乏和昂貴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下面對此進行說明。如圖表示兩國國際貿易前的均衡,圖中,橫軸表示X商品的數量,縱軸表示Y商品的數量,曲線Ⅰ、Ⅱ是社會無差異曲線,社會無差異曲線是能帶來一國相同效用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組合的點的連線。它是由個人無差異曲線合成而來,且具有與個人無差異曲線性質相同的特點,例如在一個平面上有無數條社會無差異曲線,離原點越遠的表明整個國家效用滿足程度越高。由於兩國具有相同的偏好,圖中只有一組社會無差異曲線。圖中曲線PPFA、PPFB分別是國家A、B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於國家A勞動力充裕、國家B資本充裕;X商品勞動密集,Y商品資本密集,國家A生產的X相對較多、國家B生產的Y相對較多,這樣曲線PPFA平而寬,曲線PPFB陡而窄。
圖中,社會無差異曲線I與PPFA、PPFB分別相切於A、A'點。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數量組合分別是國際貿易前國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產量和消費量,A、A'分別是國家A、B生產點和消費點。過A點的PPFA切線斜率為PA,它是國家A的X商品相對價格(PX/PY)或機會成本。過A'點的PPFB切線斜率為PA',它是國家B的X商品相對價格。圖中顯示過A點的切線比過A'點的切線平坦,這意味著PA<PA',也即國家A的X商品的相對價格小於國家B的X商品相對價格,國家A在X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國家B在Y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國家A出口X進口Y、國家B出口Y進口X,各國都是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
下面進一步說明各國進行國際貿易時的進出口商品數量和來自國際貿易的利益。當國家A出口X進口Y,國家B出口Y進口X時,國家A逐步增加X生產、減少Y 的生產;國家B逐步增加Y的生產、減少X的生產。國家A的生產點沿PPFA從A向X軸方向移動,國家B的生產點沿PPFB從A'向Y軸方向移動。這使得國家A的X商品相對價格上漲,過生產點的PPFA斜率變大;國家B的X商品相對價格下跌,過生產點的PPFB斜率變小。當兩國X商品相對價格都變成PB時,生產點的移動就停止。這時斜率為PB的直線與PPFA、PPFB分別相切於B、B',B、B'分別為國家A、B國際貿易後的生產點。這條斜率為PB的直線同時還與社會無差異曲線Ⅱ相切於E點,E點所表示的X、Y商品數量為國家A、B的消費量,E點為兩國消費點。國家A的消費點E 是通過出口BC段的X、進口CE段的Y來實現的。國家B的消費點E是通過出口B'C'段的Y、進口C'E段的X來實現的。此時BC=C'E、CE=B'C'。國家A、B 通過國際貿易提高了本國消費水平,獲得來自國際貿易的利益。